当前位置:

【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湘潭县石鼓油纸伞:历经72道工序,用手艺传承中国韵味

来源:红网 作者:唐频辉 编辑:凌雨晴-湘潭站 2020-06-28 17:57:42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即日起,省级非遗品牌张新发组织“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活动,走进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过去、现在,关注非遗文化的未来,助力这些文化“活化石”都活起来。

10.jpg

【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

粽编传承人周佳霖:无声世界里“编”出大未来与新传承

红网时刻记者 唐频辉 湘潭报道

西子湖畔,一把油纸伞牵出许仙和白娘子的几世姻缘;雨巷里,一把油纸伞与丁香姑娘的相逢,成为无数人对爱情的最初幻想;也是它,在激情澎湃的革命年代,陪伴着青年毛泽东坚强地踏上革命征程。

6.jpg

一把小小的油纸伞,饱含着浓郁的中国韵味和深深的中国情结。

石鼓油纸(布)伞制作工艺是我国三大流派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江西镇湖广”导致大批江西移民迁徙到人口稀少的湖南湘潭,随之带来了纸伞制作工艺,此后油纸伞成了湘潭人谋生养家的好手段之一。以前的油纸伞作坊就像裁缝铺、铁匠铺一样,寻常可见,石鼓镇上很多人家世代以制作油纸伞为业,距今约有600年的历史。

7.jpg

近日,百年非遗张新发“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栏目组来到湘潭县石鼓镇,走进湖南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周汉宇,听他讲述一根楠竹是如何通过手艺和匠心变成一把精致的油纸伞的。

周汉宇说,油纸伞的骨架要选用五年生楠竹制作,这样的竹子不易被虫咬坏,坚固耐用。他在后山挑选了一棵五年以上挺拔的楠竹后,去除竹子表面的青皮和结巴后,竹子被削成一段段伞骨架组件。在加工时,周汉宇会预先留出伞骨的弧度,粗细,长期的制作让每个步骤都烂熟于心。

8.jpg

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而且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周汉宇告诉记者,从选竹到最后制成一把油纸伞,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期间需至少三个艳阳天,用来完成晒伞骨、上桐油等特定工序。这样精心打磨出来的油纸伞挡阳遮雨、坚固耐用,一把好的油纸伞能用几十年。

这与百年非遗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有筛、选、煮、晒、拣、烘、洗、撩、凉、卤、发、焖、刷、滚、切、分、挑、点、晾等61道工序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份非遗技艺都是工序复杂,需精心打磨而成。

9.jpg

同时,油纸伞还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绕伞圈,穿花,裱伞,糊伞边,绘画都是为了让油纸伞变得更加漂亮。周汉宇介绍,石鼓油纸伞从削竹到绘制图案都是全手工,材质也固守传统,伞面绘制也很讲究,主要取材于传统国画题材,也有各种民间题材。最后,给油纸伞表面刷上桐油,等于做了一层防水处理。所以,油纸伞雨天使用后,要在伞半开或全开的状态下阴干,切莫在合闭状态下甩水。

10.jpg

从一根楠竹,切割分离变成油纸伞的伞骨,到用柔软的细线将它们捆绑锁在一起,再将纸切割好,一点点地铺在伞骨上,刷上胶水让其固定,再抹上桐油……一把看似很简单的油纸伞经过70多道工序后,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世人在感叹手工艺的神奇魔力之余,也不禁被传承人的匠心坚守所震撼。

近几年,湘潭县石鼓镇还创新制作旅游工艺伞,现在全镇共有14家成品伞厂,40多家配件厂,形成了完整的制伞产业链,年产伞500万把,占全国工艺伞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石鼓油纸伞也同百年张新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随着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民众可以通过购买和使用非遗文化产品,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油纸伞这一非遗文化也在保护传承中发展壮大,日益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时至今日,作为雨具的油纸伞其实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是在文化传承方面,油纸伞的美就如同丁香姑娘一般,存在我们心中,值得永远的纪念与传承。

百年非遗张新发 “非遗传承 有味发现” 栏目将持续呈现更多精彩非遗传承故事。

5.jpg

来源:红网

作者:唐频辉

编辑:凌雨晴-湘潭站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2020/06/28/757984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