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一为许月华(资料图)
眼前照片中的许月华,那温婉而坚定的微笑被永远定格。
她梳着标志性的发型,目光中充满慈爱。灿烂的笑容,呈现出永远积极向上、始终播撒阳光与快乐的模样。
她,高位截肢、身高不足一米,却用伟大母爱温暖130多名孤残儿童的心灵,用点滴关怀抚育他们一步步成长。
她,寒冷冬夜里,凑在昏黄的灯光下,精心为部队官兵缝制鞋垫,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战士们的殷切期许。
她,与丈夫几乎同时患癌,却隐瞒自己病情,让丈夫先行治疗,独自承受病痛的恐惧与折磨。
她,在弥留之际,念叨的仍是:“下辈子,我还要做党的好儿女。”
……
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从失去双亲、双腿的孤儿,到自愿成为福利院130多个孩子的“妈妈”;从一名普通妇女,到成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民政部最高荣誉“孺子牛奖”获得者,我们一路追随着她——许月华,湘潭市社会福利院供养人员,人们心中敬爱的“板凳妈妈”。
青山巍巍,湘水汤汤。
她再也看不到了,再也听不到了,但她的高尚品德和风范将如璀璨星光,引领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我要走路!我要走路!”
1956年11月12日,许月华出生在湘潭市岳塘区板塘乡一个农民家庭。刚满1岁,她失去了父亲。12岁时,死神夺走了她的母亲。母亲过世3个月后,她到铁路上捡煤渣,又不幸被火车碾断了双腿。
双亲没了,双腿没了。饭在哪里?水在哪里?寒冬腊月,衣服、被子在哪里?许月华不止一次想到了死。
在她最无助的时候,政府减免了她所有医疗费用。出院后,并不宽裕的乡亲们关心她的衣食住行,自发来照顾她。在大家的帮助下,许月华渐渐长大了。
1973年,政府把许月华从农村接到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在那里,她不再挨冻受饿,不再为吃穿发愁,不再是一名无人照顾的孤儿。她感到自己得救了,心里别说有多高兴。
到福利院后,许月华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才过了半个月,她就感到不自在了。
一天,福利院院长周瑞英来看望她,她向院长恳求道:“周阿姨,我想帮院里照看小孩。”
周瑞英听了很惊讶:“月华,你要是能走路,我就给你安排。”在大家眼里,高位截肢的许月华不可能重新走路。院长的话其实是委婉拒绝,却被她当成了承诺。
“我要走路!我要走路!”许月华内心有了强烈的渴望。她尝试拄拐杖,但双腿全无,没有支撑点。想安假肢,又因高位截肢,没有接合点。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福利院一名撑着凳子学走路的孩子身上得到启发:假如用两条凳子当双腿,不就可以“走路”了吗?
许月华立即行动起来。这时的许月华,已完全没有左腿,右腿仅残留一寸长,每挪动一步,她只能将右腿置于板凳上,这导致她向左前进时,身体需大幅度甩动。走一步摔一次,走三步摔一次,走五步摔一次……更不容易的是,有时练习时间久了,许月华体力不支,手一发软,板凳就翻了。福利院工作人员心痛不已,反复劝她:“月华,我们护理你是应该的,你干嘛去受这么大的罪?”
可许月华就是这么倔强。板凳翻了摔一跤,竭尽全力爬起来。不停地摔倒,又不停地爬起来。一个月、两个月……终于有一天,她撑着板凳能自如地去福利院各个角落了,能自如地上厕所、上下床铺了。
看到许月华一天比一天能“走”,周瑞英既心疼又佩服。在许月华再三恳求下,院里同意了她照顾孩子的请求。
“我一定将残老、孤儿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定想着他人、为着他人”
“上班”第一天,许月华暗暗对自己说:“我要把党和政府给我的关心、乡亲们给我的恩情,全部转送到福利院孩子们身上。”
许月华接手的第一个孩子,叫社胜利。胜利是一名患有先天唇腭裂的女婴,口腔与鼻孔相通,给她喂饭、喂水相当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把她呛着,必须由专人负责照顾。正当福利院领导为缺人手发愁时,许月华主动请缨:“把孩子交给我吧!”
胜利住院治疗期间,许月华把食物做成流质,一勺一勺地喂奶喂药,通宵达旦守着她。4岁那年,胜利成功做了手术,变成了一个漂亮姑娘,后来有了工作和家庭,生活幸福。
有一年夏天,湘潭火车站厕所边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名1岁左右的女孩,她的随身包袱里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孩子不能站立,请好心人收养。”
那是一个莲花盛开的季节,福利院为孩子取名方莲。方莲的两条腿不能伸直,呈“一”字形横摆着,肌肉和腿关节都很僵硬。许月华从值班人员手里接过孩子,轻轻抚摸方莲的双腿,心疼地说:“可怜,没有腿的苦不好受啊!”
或许是同病相怜,许月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绑扎矫治。她当即托朋友找来杉树皮,每天坚持为方莲绑扎、换洗。50多天后的一天清晨,她照例为方莲拆洗绷带时,突然发现孩子的腿蹬了一下。此后几天,她多次证实方莲的腿慢慢有了知觉。许月华兴奋极了,每隔一天就给方莲炖骨头汤,晚上用火煨熟鸡蛋和生姜片,在方莲腿上来回滚动、按摩。
许月华半年没日没夜地付出,换来了方莲能正常站立。看到方莲和小伙伴一起蹦啊跳啊,她开心极了。
“月华自己没有腿,却给了方莲一双腿啊!”同事们无不赞叹。
孩子们写给许月华的信。
在福利院,许月华围着孤残儿童忙前忙后,每天孩子们亲昵的“板凳妈妈”叫声此起彼伏,她过得充实又快乐。为了方便照顾孩子,许月华每天和孩子们睡在一起。起初,他们睡的是一张很窄的床。但随着福利院收养婴幼儿人数增多,孩子们都想和许月华睡,她也舍不得孩子们,院里就把床一次一次地加宽,最后这张床加到了5米多宽。
哄完孩子们睡觉,她又悄悄起来,为大家织毛衣、毛裤和手套。经年累月下来,她为孩子们织了数百件毛衣。
许月华同事、多年好友袁琪至今记得44年前初见她时的情景——
“1981年,我和另外11名青年招工到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报到那天,院长指着一位姑娘介绍说,她叫许月华,是院里几年前收养的一名孤儿,聪明能干。从今天起,你们就跟着她学习照顾孤残儿童。这时,我看到月华出于礼貌,不由自主地挪了下身子。啊!她只有半截身子!我突然感觉全身发麻,本能地后退了半步。这样一个重残人,生活能自理吗?怎么跟聪明能干挂得上钩呢?”
带着疑问,袁琪开始跟许月华近距离接触。一段时间交往下来,她发现许月华不仅聪明能干,还善解人意。
许月华总是关心他人。这是她发给年轻人的祝福。
“我们这批新工人大都来自城市,工作对象却是一群残疾痴呆、先天畸形、胡言乱语、哭哭闹闹的人。我们不敢碰他们的身体和物品,孩子的屎尿布也不愿意用手拿,这些举动都被月华看在了眼里。”袁琪说。
有一天,袁琪值晚班。等孩子们都睡着了,许月华主动来到她床头,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孩子因为残疾,被狠心的父母抛弃。在他们眼里,我们就是亲人,应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照顾……”
“那个夜很静,月华的声音很沉,但极具穿透力,我感受到这个无腿姑娘竟有如此善良的心肠和宽阔的胸怀,觉得她可亲可敬。”回忆往事,袁琪几度哽咽。
有个细节,与许月华交往了34年的同事廖永红记忆深刻:月华每给一个孩子换完尿布,都会习惯性地亲一下孩子的脸。哄孩子睡觉时,她总是用自己的脸贴着孩子的脸,那幸福的神情就像自己身上掉下来的骨肉。
党和政府的关心和信任,成了许月华追求进步的动力。向党组织靠拢,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她的心愿。
许月华的入党申请书。
1985年12月15日,目不识丁的她口述,请人代笔,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7年7月1日,许月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党员后,许月华内心更充实了。她始终关心社会、投身公益事业,倾力帮助生活困难群众;2010年,她把唯一的儿子送去部队;3年后,又送儿子赴马里维和。即算是后来接连遭遇患癌、失亲重创,她也坚持为因病痛折磨而绝望的病友送去关爱。“只要社会需要我,我就要认真去做。越是生命不能长久,越是要抓紧时间。”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许月华仍在全力以赴。
“我一定将残老、孤儿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定想着他人、为着他人。”许月华写在入党申请书里的这句话,也是她用一生践行的誓言。
“如果我走了,请告诉孩子们,‘妈妈’变成天上的星星在看着他们”
2024年12月16日,许月华再次住进湘潭市第三人民医院。这是她确诊肺部肿瘤后,第15次住院了。
2025年新年,医护人员特意装饰了病房,陪伴许月华度过最后一个春节。
临近2025年春节的一天,许月华把至交袁琪叫到身边,拉着她的手说:“这些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让我生活在温暖幸福中。如果有一天我走了,请告诉孩子们,‘妈妈’变成天上的星星在看着他们。另外,我没有腿、没有双亲,知道绝望的滋味,请把社会送给我的营养品转赠其他病友。”
袁琪泪流满面,但她不敢放声大哭,怕影响许月华的情绪。
交待完遗愿没不久,许月华病情突然恶化。
最后的日子,许月华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癌细胞压迫了她的神经组织,有时她感到剧痛,但为了不让大家有心理负担,她都咬牙挺着,不喊叫、不折腾。
有一次她突然被病痛惊醒,忙问护士:“我喊了没有?”“影响别人了吗?”
护士说:“如果疼就叫,没关系的。”可她却摇摇头,坚持忍着不喊不叫。
只有一次,她实在忍受不了,找来护士长胡金花。
“她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我说,实在太痛了。听到这里,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胡金花回忆道。
进入3月中下旬,许月华病情更重了。一直在身边陪伴她的袁琪,哪儿都不敢去。“我每天趴在月华耳边,一遍又一遍轻声唤她的名字,她却无法再回应我。”袁琪泪水涟涟地说。
3月23日,许月华病情急剧恶化。
3月29日1时33分,她的心脏监护仪上划出一条直线。
病房里痛哭声一片。
许月华好友、湘潭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李艳明回忆许月华最后的日子,忍不住多次掉泪。(全媒体记者 王超 摄)
3月30日,湘潭市殡仪馆,花圈淹没了举行告别仪式的大厅。亲朋好友来了,福利院的孩子来了,素不相识的市民来了,送别许月华最后一程。人们眼含热泪,面对着许月华的遗像,深深地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妈妈请放心,我会继承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尽最大能力帮助他人,不求回报。”许月华的儿子赖明智,泣不成声。
“许妈妈用一生的作为,生动诠释了党员就是责任、就是奉献、就是奋斗。我要弘扬光荣传统,为党的福利事业贡献力量。”市社会福利院新员工蔡雨婷说。
许月华走了,她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了69岁!
也有人说:许月华没走,因为她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大家心中。正如一位网友留言所说:“精神的火炬,照亮无数人的心灵;未竟的事业,有更多担当的肩膀。”
来源:湘潭日报社
作者:湘潭日报社 龙香玖 王超 吴珊
编辑: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