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湘潭:用智慧和汗水见证城市变迁
2019-09-17 20:21:47 字号:

DSC_1050_副本.jpg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湘潭市首场新闻发布会现场。

DSC_1047_副本.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红网时刻湘潭9月17日讯(见习记者 谢文礼)9月17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湘潭市首场新闻发布会在市规划展示馆举行。湘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出席发布会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湘潭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诸多经验。

湘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一、城市规划体系建立完善

1950年湘潭建市以来,陆续开展了六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及修订。2017年,第六版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批复湘潭市定位为长株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湖南省重要的工业、科技和旅游城市。

一是城市功能更加明确。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构建一个支柱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和四大重点产业(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的“1+4”特色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湘潭“一谷三城”(“智造谷”和汽车城、军工城、文创城)。

二是城市空间更加优化。把握“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主要向东、向北发展,适当向西发展。着力推动长株潭一体化,重点打造湘潭经开区、综合保税区、昭山示范区、天易经开区四大功能区,聚集优势资源,聚焦产业发展。

三是城市交通更加便捷。交通网络形成了“一环、两路、六纵、六横”的格局。“一环”即二环线;“两路”即河西风光带和河东风光带两条沿江路;“六纵六横”即城区道路主框架。正在全力推动“两干一轨”项目建设(芙蓉大道、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和长沙地铁3号线南延项目),加速打造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深度融合。

四是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城市总体风貌定位为“灵秀山水,红色故里,湖湘源地”,着力构建“一江两岸,一环两轴”的景观风貌结构,实现“山水相连、洲城相望、城在绿中”的通透景观。

二、自然资源管理不断加强

一是经济发展保障有力。在全国首推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首创预缴报批税费保证金制度,经验得到自然资源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统一全市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在全省首个将被征地农民社保自缴部分纳入征拆成本,使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得到有效保障。近五年来,累计提供建设用地5.6万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335亿元,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和土地保障。

二是节约集约成效明显。出台《关于加强市城区工业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工业用地采取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供应。投资29亿元实施河东棚户区改造,腾交土地1948亩,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四路两公园一小区,打造了集约节约和城市建设典型。

三是不动产登记便民高效。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先后进行4次业务提速,推动业务办理向银行和社区延伸,实行提早服务、延时服务、上门面签、异地面签等便民措施。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以来,累计颁发权证31万本,登记类业务实现5个工作日内办结,提前一年完成国务院下达的目标任务,改革经验被省深改委重点推介,受到国务院营商环境督查组和自然资源部的高度肯定。

三、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一是生态修复典型示范。成功争取两大国家级生态修复保护示范工程项目,投资3.5亿元的湘潭锰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基本完成,从根本上解决了积淀百年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2018年又成功申报谭家山煤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争取国家资金3亿元。

二是绿色矿山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煤矿、石膏矿等主要地下开采矿山关闭退出,矿山安全连续多年保持“零事故”。深入开展砂石矿山整治,出台绿色矿山实施方案和执行标准,按照控数量、提标准、可持续的总要求,推动砂石矿产资源实现规范有序、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发展。

三是地灾防治扎实到位。及时更新县、乡、村组三级年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网络,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深入实施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能力建设五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建设,全市49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监测,最大限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湘潭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一、市容环境焕然一新

70年前,湘潭城区仅有4.6平方公里,20个垃圾围子、14座木制吊楼式公厕、5名清洁工人,1955年市环卫处成立,清洁工人增加到20名,环卫作业人拉板车摇铃收集。

当前,城区环卫清扫面积达1956万平方米,主要街道保洁时间超过16小时,背街小巷保洁时间超过12小时,水冲式公共厕所279座,现代化垃圾中转站93座,各类机械车辆586台,机械化清扫率达88%,城市生活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餐厨垃圾处理、垃圾分类等环卫项目加速推进,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显著提升,为创文及各类创建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市容环境基础。

二、城市绿化生机盎然

解放初期,城区只有雨湖、和平2个公园,人均绿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今天的湘潭,拥有12个广场、16个综合性公园、61个游园(社区公园)、上百条林荫道路、300余家园林式单位和小区。城市复绿、透绿和立体绿化全面铺开,新增绿化面积约2万平方米,拆除围墙约2万米,完成屋顶绿化、垂直绿化21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86平方米,实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既定目标。

三、城市夜景温馨多彩

解放初,湘潭仅有老式截光型路灯350盏。五六十年代,陆续推出海鸥型、蝙蝠型、玉兰型等十多种灯型,如今城市路灯已达3万余杆、6万余盏,明亮率达98%以上,背街小巷照明盲点基本消除。路灯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数字集控统一启闭,光源污染日益减少,节能降耗成效明显。灯饰亮化由满足功能照明向追求璀璨夜景发展,城区楼宇亮化381栋,桥梁亮化5座,音乐喷泉4个,各类景观照明8万余盏。

四、公用服务宜居宜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普遍烧柴草、散煤,1988年,供应煤气6千余户,1996年城区气化率达68%。2005年在全省率先引入天然气。至今,居民天然气用户达29万余户,工商用户 6000 余家,汽车加气站 7 座,天然气车辆5千余台,城区燃气普及率达98%。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自2015年底建成,用户数达8万,年骑行量达852万次,年行驶里程达3千多万公里,减少二氧化碳排气量8百多万千克,相当于种树4886棵,绿色出行成为风尚。

近年来,湘潭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湘潭城管人付出了艰辛努力。

一、城市管理取得新进步

率先在全省推出“门前三包”举措,强力推进“路长制、街长制、楼栋长制、最佳最差门店评选”等管理手段;统筹全市城管考核,对5个城区(园区)、24个市直部门、14个企业院校进行考核评比,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行明检暗访、月考季评、奖罚兑现、末位表态的工作机制。通过曝光乱丢垃圾、店面门前三包不到位等不文明行为,奖励车窗抛物举证、最美门店等措施,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日益高涨。从“一化三清”到“三化两拆两改”,城市美化的脚步从未停止,城管手段不断强化,城市形象日益提升。

、智慧城管取得新突破

2017年建成市级城管数字指挥平台,包括各城区、园林、环卫、燃气、市政等9个子平台。自建视频监控点350个、燃气专类监控点100个,共享公安监控点4500余个。完成城区 175 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管理有关的部件的普查,共计 5 大类 114 小类 58 万余件。把城区划分为124个网格进行精细化数字监管,实时掌握门前三包、市容环境、占道经营、双马垃圾场及城区燃气网点的动态情况,城管问题处置效率大幅提升,市民投诉回复满意率、及时率均达98%以上。

、综合执法步入新规范

2017年以来,湘潭市先后颁布实施了《湘潭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湘潭市城市绿化条例》,“两个条例”的出台使湘潭市城市管理领域立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让城市管理和执法有法可依;推出城管执法公示、执法全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不断规范城管执法流程和执法工作;集中开展城市管理“六乱治理”“渣土、散装货物等五项市容整治”“社区村清洁整治”“户外广告整治”“车窗抛物整治”“裸露黄土整治”“门前三包整治”“蓝天保卫战”等专项整治行动,有序规范了市容环境的质量和秩序,将城市美丽的天际线还给市民,充分发挥了创文及各类创建工作城管“排头兵”的作用。

四、队伍建设打造新品牌

近年来,湘潭市城市管理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投入得到有效保障,城管队伍全部完成换装,标准化、正规化建设步入轨道。全市城管系统,党建领航工程扎实推进,城市管理一线工作法全面推行,“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活动深入开展。全市城管队伍在蓝天保卫战、抗洪抢险、抗冰救灾、各类创建活动、涉绿违建拆除、重大活动环境保障等任务中屡立新功,打硬仗、打胜仗的城管铁军形象全面呈现。

湘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

大力拓展城市框架,内外联通更加顺畅

一是加快融城发展,全面对接长沙、株洲。推动长株潭三市间路网的互通和对接,初步构建起 “九纵九横”的城际道路格局,“九纵”是南北向的9条干道:九华大道、银盖路、响水大道、滨江路、芙蓉大道、芙蓉大道二期、昭山大道、伏林大道;“九横”是东西向的9条干道:武广客运站湘潭连接线、铜板路、天易路、昭华路、红易路、昭云大道、白合大道(晴岚路)、白云路、G320改线。加快推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2019年开工建设芙蓉大道、潭州大道“两干”快速化改造项目,进一步打通长株潭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打造长株潭核心增长极,仅用2个多月就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实现开工,创造了“湘潭速度”。

二是构建城市环线,大幅拉伸城市骨架。完善城区主干路网,推进“成环成网成片”,北二环已全面建成,五大桥及东二环主车道全线拉通,南二环启动建设,西二环一期年底建成、二期建设已启动,逐步形成新城区经济动脉,城市框架更加丰满健壮。

三是打通城市堵点,有力畅通片区微循环。1961年10月1日,湘潭第一座过江公路桥梁-湘潭一大桥建成通车,截至目前,湘江上已有5座过江通道(不含铁路和高速公路桥),并将新增3座桥梁,昭华大桥即将建成通车,杨梅洲大桥、下摄司大桥建设加快推进,推动绕城环线逐步贯通。拉通了韶山路、双拥路、湘潭大道、湘江防洪带等一批骨干道路,打通了月华北路、广云东路、大湖南路、宝塔南路、书院东路等一批 “断头路”,疏通了三座大桥河西桥头、砂子岭等一批交通堵点节点,实现了对内通达、对外通畅。

健全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品质日益提升

一是加快供排水设施建设。1959年,湘潭市自来水公司成立,老百姓开始告别肩扛手提、饮用井水、河水的历史。截至目前,我市城区建成投入使用的自来水厂共计4家,供水能力43.5万吨/天,管网里程740.8公里。市城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5家,污水处理能力48.5万吨/天,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管网里程1004.3公里,全市污水处理率为96.2%。

二是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2016年我市成功获批省级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市,近三年已开工地下管廊项目17个,完成建设里程19.918公里,有力助推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现象。启动实施万楼和爱劳渠两个片区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完成四大桥桥头公园、火车站南广场、湘江防洪带(万楼段)、万楼片区雨污分流等十余个子项目建设,进一步缓解城市内涝,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三是推进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完成市城区24条黑臭水体的基础治理,实现消除黑臭、初见成效的工作目标。昔日臭味熏天、污水横流的牛奶渠,变成了水清见底、两岸翠绿的生态景观,我市黑臭水体治理经验获住建部、省政府宣传推介,今年6月我市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获得4亿元专项奖补资金。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是建筑业加速转型发展。产业集聚基本实现,全市共有各类建筑业企业506家,从业人员25万余人,建筑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亿元增至2018年的449.2亿元,增长148倍,外拓产值达到158.7亿元,税收贡献19.2亿元。特色优势逐渐形成,逐渐形成了电力工程和防腐保温工程的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了“电力湘军”的名片,走出湖南、走向全国,进军海外。工程品质大幅提升,有5项工程获鲁班奖(国家优质奖),38项工程获芙蓉奖,建成了行政中心、体育中心、武广高铁湘潭北站、万楼景区、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

二是房地产业发展壮大。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城镇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推进,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33家,比1998年的45家增长4倍;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9.93亿元,比1998年的 7.37亿元增长31倍;商品住宅销售476.02万㎡,比1998年的25.1万㎡增长18倍。湘潭房地产业完成了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混乱到有序、从零星插花式建设到大规模高品质开发、从单一模式到融合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带动了金融、建筑、建材、家电、物流等50多个上下游行业发展,2018年度贡献税收达34.37亿元。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谢文礼

编辑:曹利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