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湘潭: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攀至全市规模工业73%
2019-09-26 16:08:32 字号:

9月12日,依托湖南移动、华为提供的5G网络解决方案升级改造的废钢吊运智慧天车,在湖南省湘潭市华菱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正式投用。该智慧天车由“操控端+5G网络+天车”三部分组成,可在远程操控椅上实时操控炼钢区废钢跨天车,进行卸车、吊运装槽、配合检修等作业。新华社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栾相科

近年来,湖南省湘潭市把握老工业基地企业优势、技术优势和科教人才优势,坚持创新引领,以“智造谷”建设为核心,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集发展,获国务院表彰。

目前,湘潭全市园区已集聚了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湘潭市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更是占到了全市规模工业的73%。近日,湘潭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吴纯杰接受了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湘潭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从“新”突破、以“新”带旧,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收获了累累硕果。

坚持“引领、衔接、融合”多维联动

中国经济导报:湘潭市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是如何规划的?和中央、湖南省的规划进行了哪些衔接?

吴纯杰:我们开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顶层设计专项、专题研究,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以《湘潭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为统领,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机器人产业、汽车产业等4个专项规划为支撑,以智造谷建设、制造强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等系列行动计划为抓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体系。基于“总纲+子规划+行动计划”完备的规划政策体系,培育形成了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为重大支柱产业的“1+4”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同时,我们注重与国家、省、市等各类综合规划、专项规划、相关政策的衔接,通过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部门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汇总处理、衔接融合,促进产业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发展蜕变。

中国经济导报:在处理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这一问题上,上述规划是如何考虑的?

吴纯杰:总体上的考虑,就是坚持产城融合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将湘潭高新区作为“智造谷”核心区,在规划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工作中,大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通过“产城一体”园区建设模式,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湘潭经开区致力于培育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从一块荒芜之地艰难起步,快速崛起为一座60平方公里的滨江新城。

2018年,湘潭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同比增长15%,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前进9位,连续6年入围中国产业园区百强榜;湘潭经开区全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604.9亿元,在全国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排名第38位。

中国经济导报:请介绍一下湘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优势领域?

吴纯杰:目前主要是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先进矿山装备、工业机器人这四大优势领域,其中电机电传动技术全国领先,以风力发电装备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蜚声海外。湘潭开发了国内首台(套)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全智能高端散料装卸输送成套装备、2MW级风力发电机组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智造”成果,努力发挥湘电、吉利汽车、湘钢等多家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以上的领军企业和江麓机电、江南工业、威胜电气、桑顿新能源等为龙头的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湘电集团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台(套)重大新产品1100多项,其中100多项重大装备填补国内空白。

坚持“建制、搭台、提质”多措并举

中国经济导报: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创新”这个关键词。请问湘潭在创新方面出台了哪些举措?

吴纯杰:首先,制定实施创新引领“四个十”重大科技专项和《湘潭市2018-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促使主要的科技创新活动集中在产业链上,主要的科技项目集结在创新链条上,极大释放了政府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2018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17%,其中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5%以上。

其次,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内部协同创新。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发展管理办法,搭建产业行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以龙头企业推动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如湘电集团推动湘潭风电装备制造、先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风电主机与配套零部件国产化率达90%以上。实施“大企业分裂辐射”引导计划,如湘电风能公司由湘电集团风电产业裂变而来,目前已成为全国风电装机容量排名第5的大型企业。

三是不断深化产学研军合作。坚持军民融合与产教融合同时发力,通过与全国知名高校签订全面产学研合作协议,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10余项。大力推进“军转民”与“民参军”进程,认定和挂牌了多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江麓机电等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已拥有3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大量技术成果。如湘电集团和海军工程大学合作开发的电磁发射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四是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国、省重点实验室和特色众创空间。先后打造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23家,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2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1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7家。

中国经济导报:如果说创新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那么政府营造的社会环境就是外部助推剂。在当下各地都在大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背景之下,湘潭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吴纯杰:我们坚持“政策、资金、产业”三链融合,做优投融资新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有效解决和防范“路线图”“连环扣”“弹簧门”等问题,大幅降低企业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2018年,湘潭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民间投资增长65.3%,同比提高47.6个百分点。2019年1~7月份,战略性新兴产业民间投资增长27.8%。

中国经济导报:园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阵地,湘潭围绕园区搭平台、提质效方面有什么创新做法吗?

吴纯杰:今年,为进一步发挥园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阵地作用,我市重点推出《关于加快推进园区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每一条都是干货,对症下药,力求实效。第一条,突出园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宗明义,园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解决先进制造业高举高打的问题,要求园区70%人员出去抓招商、70%的时间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园区集聚。第二条,突出园区功能布局优化。解决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的问题,创新了园区的开发模式。第三条,突出加快园区的转型升级。通过明确主攻方向,打造我市弯道超车、不同质竞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擎。第四条,突出提升园区承载能力,重点解决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加强配套的问题。第五条,突出园区的绿色发展。重点解决园区的效益优先,闲置突出的问题。第六条,突出优化园区营商环境。重点解决审批效率、履约兑现、服务理念的问题,探索并推行领照即开工、交房即交证、交地即开工的“三即”承诺制。第七条,突出加强园区的要素保障。核心解决土地、人才、政策保障的问题。第八条,突出深化园区机制创新。要求全体起立,打破身份,核心解决园区行政化、机关化倾斜问题。第九条,突出园区财税体制改革。解决园区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动力问题,建立一套责权统一、依法、市场化决策机制。第十条,突出完善园区考评体系。主要解决科学考核,比学赶超的问题。在此十条上,进一步细化为103项具体工作,强化园区的发展主题,建立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生态、金融生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园区十条”必将有力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园区集聚,使我市园区成为推动湘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2019年上半年,全市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占1.84%的市域面积,创造了全市81%的规模工业增加值、85%的高新技术产值,54%的财税收入。

坚持“引才、育才、用才”环环相扣

中国经济导报:湘潭之所以能够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想必也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引进。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吴纯杰:的确是这样的。为了留住和引进更多人才,我们出台《莲城人才行动计划》,对高端人才引进政府最高补贴奖励达1000万元。探索实行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得净收益,按不低于70%的比例奖励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激励政策。先后引进欧阳晓平、马克俭、卢秉恒、岳光溪、邓中翰、谭天伟等“两院”院士,在湘潭工作的院士人数达到15人。建立了15家院士工作站,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28个。

我们在全省率先设立首个院士创业产业园,集聚培养了120多名进站专家人才。成功支持湘潭技师学院、湘钢高级技校、江麓技校、江南技校等4家技工(职业)院校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振兴专项活动,以“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训为龙头,着力打造莲城工匠和职业培训品牌,每年开展技能培训人数达5万多人。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我们坚持贯通链条用才,打通“前端研发创新人员+中端工程化工程师+后端产业化团队”的“用才链条”,构建了“全链条”用才机制。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人数达14.92万人,本地高校毕业生留潭就业过万人,留潭率达25.3%,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呈现井喷态势。

中国经济导报:财政方面呢?有哪些“真金白银”的支持呢?

吴纯杰:这方面,我们不仅有“真金白银”的支持,还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来共同助推湘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首先,推行“专项资金基金化”,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湘潭市财政设立200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缓释基金和1亿元的小微企业过桥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中小微企业投放约40亿元。此外,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助推桑顿新能源等14家企业蝶变发展。

其次,推行“三长联动”机制,有效缓解融资难题。开展产业链链长、产业联盟盟长、银行行长“三长联动共建产业”行动,去年产业链、产业联盟新增企业贷款161户、贷款39.75亿元,小微企业平均利率为6.75%,降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间接融资成本。

再次,实施“三年蝶变”行动,加速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市政府成立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三年蝶变”行动。目前12家企业与股交所签约股改(其中3家企业完成股改板挂牌),另6家正在进行股改审核。力争到2020年末全市上市公司总数量翻番达到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20家,加快打造上市公司的“湘潭组团”。

我们还试水“同股不同权”,有效创新股权投资模式。湘潭高新区将投资环节提前到项目研发阶段,通过股权形式投资千智机器人等5个高科技项目,项目成功后按原始投资退出,撬动新的战略投资加大后期产业化投入,项目失败则按股份比例共同承担损失,此举极大加大了对初创型、科技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吸引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栾相科

编辑:楚湟-湘潭站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