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庆“七一” 湘潭艺术家用画笔再现红色经典故事
2020-07-01 22:35:56 字号:

庆“七一” 湘潭艺术家用画笔再现红色经典故事

7月1日,湘潭本土文艺工作者用一幅幅倾情绘就的画作,回顾党的光辉历史,庆祝建党99周年。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画笔再现红色经典,用色彩描绘美丽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风华正茂——少年毛泽东》(油画) 作者:陈秉耕

毛泽东16岁那年,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 、老师们的一致劝说下,父亲答应了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并将此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毛顺生去世后,此诗一直由表兄文运昌珍藏着。建国初期搜集革命文物时,他母亲文氏家里的人把这首诗交了出来。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红军不怕远征难》(国画) 作者:田灿

这是一段壮丽史诗。1934年10月起,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这一路,艰苦卓绝,征途漫漫。红军将士纵横10余省,长驱两万五千里,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一路,荡气回肠,英勇战斗。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路走来,红军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其中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120多次。1935年10月,毛泽东作诗《七律·长征》,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超凡的毅力和乐观豪迈精神。

《松潘战役计划》(国画)作者:周建设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暴来去无常。1934年6月,红军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准备迅速、机动、坚决地消灭松潘守军胡宗南部,后由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的动摇,失去了战机,最后不得不放弃攻打松潘的作战计划。当时国民党军准备调集军队阻止红军北进,围困和消灭红军于岷江以西、懋功以北的雪山草地之间。一面是大敌当前,一面是渺无人烟,没有道路,几乎是生命禁区的草地,红军当时处于生死一线极其危险的境地。但英勇无畏的红军在当地向导的协助下,用了十几天的时间通过了大草地,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为纪念红军征服雪山草地的壮举,80年代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上建造红军雪山草地长征纪念碑和长征纪念碑园,松潘成为长征著名的纪念地之一。

《在上党战役中的陈赓》(油画)作者:王铁根

1945年8月下旬,国民党山西军阀阎锡山所部5个师17000余人由临汾、浮山、翼城等地侵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内的上党地区。该解放区部队共31000余人,于9月10日发起上党战役。由长治前线司令员陈赓指挥。上党战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武装力量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1次较大规模的歼灭战,歼灭国民党军11个师及1个挺进纵队共3.5万人,缴获山炮24门,机枪2000余挺,长短枪1.6万余支,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

《峥嵘岁月——陈赓大将军》(油画)作者:易军

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陈赓大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位具有传奇色彩、个性鲜明的军事领导人。他的一生,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中,留下了厚重而特殊的一页。

《红色经典·两块银元》 (国画) 作者:刘春晓

画作呈现的是1929年8月底在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镇杨美村发生的朱德和红军战士向老百姓买粮的故事。因当地兵匪成灾,加上老百姓对红军队伍不理解,于是老百姓“谈兵色变”,见兵就躲。为购买粮食,战士们找遍了全村,终于在一间阴暗的屋子里找到了一位身残体弱、无法“逃命”的苏观泗老汉。朱德耐心地向老人解释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专门消灭反动军队,打倒土豪劣绅,保护老百姓的队伍,还介绍了红军公买公卖的纪律,并请老人在村里帮忙购买粮食。于是老人高兴地带着红军来到他的侄儿苏和家中,在一间屋子里找到了大米,红军战士便向观泗老人买了26斤,当战士把米款二元大洋交到老人手里,并请他转交时,老人怎么也不肯收,红军战士便又向他说明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道理,老人眼含热泪,只好收下。临行前,红军战士在苏和存放大米房间的墙上墨书留言:“老板 你不在家 你的米我买了廿六斤 大洋二元 大洋在观泗老板手 礼 红军”。这幅留言字幅高0.55米,宽0.35米,全文共4行,30个字,没有标点符号。

《那些年》 (工笔画) 作者:陈越华

画作体现的是红色女作家丁玲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1928年丁玲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中篇小说《莎女士的日记》,第一篇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丁玲在南京被捕,被软禁在南京,1936年脱离禁锢,到陕北,成为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任《解放日报》文艺副主编,创作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阿毛姑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等。1942年丁玲在延安,在《解放日报》《文艺》发表了《三八节有感》、模范人物小说《田宝霖》等,1951年其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配文/邹莹)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邹莹

编辑:楚湟-湘潭站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