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产业发展迅猛,培养大量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化工人才,是实现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加速化工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
湖南工程学院有着70年办学历史,该校材料与化工学院紧紧围绕地方和国家战略需求,坚持“思政引领,需求导向,多维协同”,依托行业、面向产业,有效整合资源,在化工类专业中创新实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不断突破传统化工教育的痛点与瓶颈,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化工人才,为新时代加快推进高素质化工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范例。
破题:思政引领德育为先 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难题
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过程中,材料与化工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思政引领”的教育理念,围绕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化工类人才,不断探索人才培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持续创新育人体系,着力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筑牢学生爱国报国的信念和决心,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守正创新,该校材料与化工学院成功获批湖南省“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院(系)。
布局:需求导向多维导向 构建教育教学新体系、新机制
围绕高素质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材料与化工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需求为导向,多维协同发展,在教育教学新体系、新机制的布局上寻求新突破。
需求导向,构建德技双驱课程和教学新体系。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显应用型特点?材料与化工学院教学副院长陈建芳教授带领“化工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团队,开展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建了德技双驱课程和教学新体系。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全面质量观和个性发展观为准绳,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产出,通过调查研究、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持续优化才培养方案。二是改革课程体系。通过改革传统以知识系统化教育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结构,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创建德技双驱课程新体系。三是施行三阶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按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工程应用创新能力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培养专业应用与创新能力。四是改革教学方法。以现代信息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抓手,通过精品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课程建设,采用开放式和混合式等教学方式,推行基于问题、项目和案例的教学方法。
多维协同,构建立体开放实践育人机制。学院通过校、地、企多维协同方式,采用“3+1”培养模式,构建“科教及产教”深度融合的立体开放实践育人机制。依托共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立体开放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深化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校、地、企、学”互利共赢。
蜕变:内涵发展质量提升 教育教学研究结硕果
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带动了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专业内涵建设持续加强。现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六个本科专业;材料与化工专业获批学位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评为“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被评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同时,化学工程与工艺还被评选为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轻化工程还被评选为湖南省重点专业。
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学院拥有优良的教学、实践、科研条件,拥有“环境催化与废弃物再生化”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生态纺织材料及染整新技术”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实习基地、湖南省普通高校化学化工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近十个省级平台。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热爱专业、立志专业发展的比例有较大幅度增长,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3.8 %以上。近8年来,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54项,承担创新项目151项,获得专利49项,发表论文141篇。学院学风优良,研究生报考率近40%,上线率近80%,居该校前列。(通讯员 黄赛金)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黄赛金
编辑:刘放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