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最近身体怎么样?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吗?”3月9日,困难职工赵琳家里又迎来了熟悉的“客人”——湘潭市雨湖区总工会经审委主任、办公室主任、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主任朱辉英和她的同事。
朱辉英(中)与同事走访慰问困难职工。
一进门,朱辉英就嘘寒问暖,关切地询问赵琳家的生活情况,并一再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安排好生活。赵琳是湘潭市塑料工业公司退休职工。2002年10月,他被医院诊断出患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赵琳和妻子都有工作收入,夫妻俩以为自己不属于困难职工范围,一开始并没有申报相关救助。朱辉英在一次基层走访时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联系上他们,并根据新的《雨湖区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办法》,帮赵琳申请了一笔6800元的救助金,后续将获得相关帮扶。
记者了解到,这个新的《雨湖区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办法》,就是由朱辉英负责重新起草的。雨湖区是典型的老城区,破产、改制企业多,下岗失业及困难职工同样多,朱辉英经常下基层,每年都会安排一次“地毯式”摸底,不断更新系统数据,确保底子清,情况明,措施准,效应佳。
在走访过程中,朱辉英发现有些在小超市等门店打零工的低收入困难群体,因所务工的单位规模小不符合成立工会的条件而无法享受工会会员帮扶政策,有些家庭困难在外务工的灵活就业人员也因没加入工会组织享受不到帮扶,她心忧而深思。于是,她提出了全区所有村、组建联合工会,并把各自辖区内的超市等门店作为工会小组加入联合工会,外出务工等灵活就业人员全部加入所在村、组工会,实现工会组织全覆盖。这个想法得到了雨湖区总领导高度重视并马上得到实施。
根据上级工会帮扶政策,朱辉英结合雨湖区情重新制定《雨湖区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办法》,并于2018年6月出台执行。2018年以来,根据新的《雨湖区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办法》,得到区总本级帮扶的困难职工294人,帮扶金额81.09万元,此创新举措极大地温暖了全区困难职工的心。
“掌握每个困难职工实情与需求并落实,是我们工会的追求与责任。”这是朱辉英从事解困脱困工作的座右铭。从事工会工作15年来,她的足迹踏遍了雨湖区每个村镇社区街道企业,对建档困难职工家庭情况做到了“门清”。
“要想从源头上解决困难职工的问题,就必须从‘输血帮扶’转变为‘造血帮扶’。”当一户一产业技能工人培养项目正式启动时,朱辉英敏锐地感觉到彻底改变困难职工“等、靠、要”的“投喂式”帮扶状况的机会来了。她连续加班几个晚上,写出了结合雨湖实际开展“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推广计划书。
朱辉英马不停蹄带领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利用半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区各个具有培养潜力的企业与基地,向他们宣传政策,讲解培养工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她的示范带动下,2016年来,雨湖区共培养各级优秀项目14个,培训技能工人4248人次,就业率达到98%,逐步实现了从“输血型帮扶”到“造血型帮扶”的根本转变。雨湖区城市困难职工建档立卡对象,也从2016年的3000多户减少到现在的6户。这一成绩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全国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组的高度肯定。
来源:湖南工人报
作者:
编辑:楚湟-湘潭站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