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莫正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湘潭报道
山川灵秀,碧水清流。走进韶山市黄田村,以毛泽东小道、童年故事等主题打造的水过亭美丽屋场、韶峰美丽屋场,与络绎不绝的红色研学团相映成景,构成一幅幅迷人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为用活红色资源,黄田村结合美丽屋场和美丽乡村的创建,以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为核心打造红色教育旅游景点,为青少年研学、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研学实践基地,将红色资源与旅游、教育培训做深度融合,实现环境美化、文明提升与红色教育、研学培训相得益彰,每年接待学生近4000人次。
乡村振兴,既要“颜值”,也要“气质”。近年来,湘潭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点”着力,彰显“三色”,创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湘潭模式”,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示范镇10个,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9个,美丽屋场1230个,美丽庭院星级户171676户。
“百日攻坚”行动有力 刷新村庄清洁底色
今年,湘潭市七部门联合出台了《湘潭市村庄清洁常态长效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在《管理办法(试行)》中,湘潭市创新实施“农户分类+入户收集+外包转运”模式;探索“积分制”户评比试点,将农户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等内容纳入“美丽庭院”“清洁户”等评比范围,比出了思想意识、评出了精神风貌;统筹整合“河长制”“路长制”“林长制”管护力量和资金,大力推行领导带头巡河巡路巡林,打造美丽河湖和“水美湘村”,大力推进“治脏、治乱、治差”常态长效模式创新。
目前,全市共创建“美丽庭院星级户”171676户,占全市农户的35%;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垃圾上门回收模式,新配备收集车辆2200余台,取缔小型敞口式垃圾池4000余座,有效解决了垃圾乱堆乱倒和清运不及时等难题;打造样板河湖68条(段),评选10条最美农村公路,实现“一年一河(路)段”“一乡一亮点”。
着力项目推进 擦亮人居环境成色
农村户厕改造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在岳塘区,针对2019年以来新(改)建农村户厕任务统一购买商业保险,并在昭山镇幸福村、荷塘街道正江村成立了以村级集体经济成立农村户厕管护公司,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厕所有人建、有人管、会使用,后期管护能长效。
这是湘潭市以“项目推进”为着力点,提升人居环境成色的一个缩影。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在湘潭市“四区一地一圈一强”战略指挥体系中,专门设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指挥部,专题召开现场推进会,挂图作战、专班调度、项目推进。
“我们在科学编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技术导则、县域农村生活污水规划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设施规划的基础上,引入监理公司,对改(新)建厕所进行全过程监督,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并按照区域和户数实行网格化管理,合理配备垃圾收集点、中转站等设施的管护力量等,强化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强化建后管护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建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完成村庄“多规合一”规划编制228个,在全省率先完成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其中一类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以上;乡镇实现垃圾压缩中转设施全覆盖,建制镇实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
乡村面貌换新颜 凸显美丽乡村特色
静谧整洁的村庄、绿树成荫的村道、白墙黛瓦的房舍、一尘不染的庭院、独具特色的“美丽屋场”……地处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域的泉塘子村,美景随处可见。
透过泉塘子村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我们看到了湘潭市坚持“十百千万”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和特色资源紧密结合,重点示范和逐级创建紧密结合,逐步形成“核心示范村+辐射周边村”连片提升格局的成效。
为激活产业资源,让农业园区增“绿色”,湘潭市统筹整合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资源,集成推进省、市、县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在全市规划建设5个乡村振兴重点示范片,每个片区各选定1个核心重点村开展美丽屋场建设,突出小广场、小阵地、小景观、小菜园、小宣传“五小”实事,开展乱摆放垃圾桶、乱晾晒衣服、乱堆码柴草、乱放养畜禽、乱搭建杂屋“五小”整理,辐射带动周边3个左右村庄连片创建提升。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园所在的32个村均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
同时,湘潭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动农民盘活和积极利用闲置农房和资产,在12个村开展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试点,发展民宿和乡村旅游,催生了美丽经济的新产业。
当下,伟人故里湘潭,一个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翩翩走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杨莉莎
编辑:凌雨晴-湘潭站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