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健康报专访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贺波:以系统性变革推进健康湘潭建设
2023-11-09 21:09:17 字号:

健康报专访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贺波:以系统性变革推进健康湘潭建设

湖南省湘潭市是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示范城市,也是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近年来,湘潭市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湘潭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0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市医改经验。近日,健康报记者专访了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贺波。

图片

对话嘉宾

湖南省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贺波

湘潭市委、市政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湘潭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更好地落实政府责任?

胡贺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近年来,湘潭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系统集成,注重政策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医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医改工作的领导。市委把医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把医改作为目标管理的重点内容,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双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明确一位副市长全面分管医保、医疗、医药、医养等各项工作。同时,建立由189名专家组成的深化医改研究工作专家库和专家团队沟通联动机制,有效化解医院发展、医保政策、人事薪酬、药物供应保障等医改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确保改革工作系统集成、高效协同。

二是持续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坚持在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通过预算安排、发行专项债以及其他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多种手段,先后投入近30亿元,推进市第二人民医院提质改造、市中心医院异地新建、市中医医院整体搬迁等项目,对公立医院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造和提升,补齐公立医院基础建设方面的短板弱项,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

三是强化部门协作,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一方面,加强卫生健康、医保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定期会商会议制度,落实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深化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方式改革,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促进公立医院降本增效。另一方面,注重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和管理服务中心,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督考核,优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突出正面激励和反向约束的鲜明导向,推动公立医院治理水平、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湘潭市医疗资源布局有什么特点?湘潭市如何结合实际,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更加有序的就医诊疗新格局?

胡贺波:我们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抓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效,为群众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高品质医疗健康服务。目前,全市拥有市县公立医院17家,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8.2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1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4.17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3.92人,医疗资源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靠前序列。

一是下大力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合理布局。一方面,在城区由湘潭市中心医院牵头,联合4家综合医院,协同6家专科医院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联系24家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湘潭市城市医疗集团,推动医疗、药品耗材采购、信息及运营等一体化管理;公立医院实行全预算管理、全成本核算,不断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系统推进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专科建设,构建系统连续、功能互补的临床专科群,今年已有5个专科获批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组织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向基层派驻22名“第一书记”,推动基层卫生18项“小切口改革”,推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模式,医院运行效能大幅提升。

二是高质量打造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推行预住院、日间手术、团队诊疗等新型服务模式,开展“互联网+医护到家”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453个,下沉融入1269个社区网格,为群众打造“家门口”医院,享受就近就医服务。建立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医院管理、基层卫生、疾控平台、妇幼系统”四类信息平台横向互通,提供便捷就医“一卡通”、健康档案“一档查”、就医缴费“一码付”、区域协同“一键救”等数字医疗服务,构建集预防、治疗、康复、管护于一体的医防融合新机制,让群众享受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

三是持续加大公立医院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医卫名家及骨干人才培育工程,打造以学科带头人为“塔尖”、拔尖人才和骨干人才为“塔身”、优秀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为“塔基”的高素质医卫人才“金字塔”。通过两年努力,有7人入选省级学科带头人、省名中医,培育医卫名家、骨干人才132名,引进高级职称、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达64.73%,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图片

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卫生院设置“一站式”服务中心。

图片

韶山市清溪镇卫生院家庭医生入户为居民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

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降低疾病风险,提高市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湘潭市在构建公共卫生防护网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经验?

胡贺波: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抓住体系建设、能力提升、医防融合三个关键点,持续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内涵式发展。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甲类、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保持全省最低水平,四类慢病过早死亡率呈持续下降态势,有效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一是着力构建功能强大、配备齐全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市级层面,建成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综合监督、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机构实现集中办公。县级层面,加强市、县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均设有公共卫生科,增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乡镇层面,在村社区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951个,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医师配备。

二是更加注重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选优配强各级疾控机构领导班子,组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实行岗位分级分类管理,建立首席专家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加强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专项培训,提高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落实“两个允许”,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稳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

三是持续完善医防协同、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坚持平急结合,建设市级重大疫情区域救治中心、县级传染病区及基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发挥中医药防治疫病优势,建设中医疫病防治中心,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强化公立医院与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建立人员、信息、资源相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精细化管理,强化基层医防融合服务,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湘潭市如何通过推进“三医”联动,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胡贺波:“三医”联动改革涉及的利益部门多、治理链条长、影响范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医疗机构运行状况、医保资金承受能力、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医疗服务成本变化等相关因素,通过系统集成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引导药品回归治病、医生回归看病、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推动医保筹资、价格调整、药耗集采工作,不断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一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湘潭市在加大对医疗健康事业的持续投入、稳定医保筹资水平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医保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方式改革,提高总额预算管理支付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引导医疗机构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发挥医保基金的保障和激励作用,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有序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二是全面落实药品耗材集采制度。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耗材加成,从而降低用药成本、节约医保资金。截至今年8月,通过落实国家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节约医保资金逾4亿元,出院病人次均住院费用减少770余元、下降7.8%,在向群众释放改革红利的同时,也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创造了有利空间。

三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去年,我们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重点上调体现劳务和技术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69项,下调检查、检验项目价格289项,医疗服务价格实现结构性调整。与此同时,将“让医院靠服务吸引人,靠技术价值获得回报”作为关键要素,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和分配制度。今年1—8月,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5.03%、提高2.52个百分点;人员薪酬中稳定收入的比重达49.53%、提高13.72个百分点,医务人员的劳务技术和知识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图片

来源:健康报

编辑:刘放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