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观城市、观乡村、观发展、观生活……
观湘门上看潮涌,湘C君的观察记,为你展现一个乘风破浪的新湘潭。
俯瞰湘潭市区。
去年,湘潭成功申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今年,该示范项目做法登上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简报》;
4月17日,全国卫生健康体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湘潭市委书记刘志仁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代表,在会上作交流发言,推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成效;
10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情况。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代表,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贺波受邀出席,介绍医改经验。
这一年,湘潭市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大放异彩,改革之路如同“开了外挂”,频频登上国家级“舞台”,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湘潭经验”,可谓值得“医”靠。这次,湘C君来和大家唠唠湘潭这篇“作业”妙在哪。想学习的小伙伴们,快拿出小本本做笔记。
15分钟的“医”靠
“请总医院做好抢救准备,有一名刀刺伤患者,可能会引起失血性休克、气胸。”某日,10时06分,韶山市健共体总医院双向转诊办收到银田镇分院的紧急转诊通知;10时29分,总医院急诊科全力完成准备……不到半小时,患者顺利转到总医院,进行清创缝合。
对于急危重病人,每一分一秒都性命攸关。但在基层农村,急危重病人的生命权益更难得到维护。2022年,湘潭市成功申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其中明确了“推动韶山市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全生命周期安全有效便捷的高质量健康服务”这一目标。
韶山市紧密型健共体双向转诊流程图。
至此,一场医共体的2.0版本在韶山“上线”了。韶山健共体把“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融入建设的各个方面,从总医院抽调业务骨干到乡镇分院担任“第一书记”、成立专家帮扶团和基层服务队、按住院率给予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绩效奖励……一系列落地落效的改革政策,逐渐解决了农村地区“看病远”的问题,截至2023年7月底,韶山市基层诊疗量占比70%,同比上年提高19.61%。
与偏远地区相比,湘潭城区的就医体验就更为“丝滑”了。“小病找家庭医生,大病家庭医生帮忙转诊。”这已成为湘潭市民的就医共识,目前湘潭市逐渐形成了城市15分钟医疗圈,并组建了453支家庭医生团队,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近80%。
医师彭晓梅介绍家庭医生服务内容。
15分钟医疗圈是如何形成的?湘C君认为,这离不开湘潭紧密型医联体的有益探索:在城区,联合城市区4家综合医院、协同6家专科医院及公共卫生机构,联系2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湘潭市城市医疗集团,推进医疗、药品耗材采购、信息及运营等一体化管理;在县域,推进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医共体内实现远程心电、影像诊断和疑难复杂病例远程会诊全覆盖等。
优质资源的“医”靠
湘潭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骨科、临床护理、临床药学及市一医院肿瘤科共5个专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或培育项目;
今年7月,湖南大学与湘潭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将湘潭市中心医院作为湖南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共建湖南大学附属医院……
这个夏天,一个个医疗卫生发展的好消息不断从湘潭市传来,为推进“健康湘潭”建设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医院布局到专科建设,在这一年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而在湘C君看来这离不开湘潭扩容优质医疗资源“量”的积累。
患者伸出大拇指,为医护人员点赞。
聚焦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湘潭市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在城市区三级医院,建设一批人才梯队合理、专科特色明显、辐射能力较强的省临床重点专科;在县级综合医院,加强具有诊疗基础、技术优势的专科建设,打造县域医疗“龙头”。
我国首批中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导师,“国医大师”刘志明被受聘为湘潭市中医药发展终身技术顾问,工作室落户湘潭3年来,培养了一批“名中医”和学科带头人;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家,我国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学科开拓者周宏灏,在湘潭成立院士研究所,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院士级”医疗服务。
在湘潭市中医医院,国医大师刘志明(右二)对医护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诊疗技术质量。
一手抓重点专科建设,一手抓高端人才引进。即使遇到大病、难病,越来越多的湘潭市民也改变了过往青睐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大医院的想法,而选择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目前,湘潭市拥有市县公立医院17家,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8.2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1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4.17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3.92人,医疗资源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靠前序列。
三医联动的“医”靠
在湘潭说起DRG,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了。DRG付费试点在湘潭两年来,不断引导公立医院健全精细化运营管理体系,强化成本控制。截至目前,全市医疗总费用减少5.5亿,医保统筹基金支出减少3.43亿,试点医院住院费用和次均费用较试点前同期分别下降9.95%和9.66%,平均住院床日减少2.15天。
然而DRG毕竟是“外来物种”,中医难免“水土不服”。试点以来,DRG付费方案主要以西医诊疗相关信息进行分组,同样的疾病,因是否使用手术治疗而被分入不同的DRG病组,对于中医特色优势明显的病组支付标准过低,使得综合性医院常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导致出现“同病、同效、异价”的不合理现象,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湘潭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为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治疗。
为此,湘潭大胆探索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简而言之,就是对具备手术指征的病种,即可采取中医治疗或西医手术治疗的病种,在采取中医诊疗为主,达到与西医手术治疗同等疗效时,参照该病种手术病组支付标准付费。去年,湘潭探索14个中医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10个中医优势病种按单病种付费。今年,整合调整为22个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
“少花钱,看好病”,这个患者最朴素的愿望,正乘着DRG付费改革的东风,在湘潭一步步变为现实。同时,用药集采作为“三医联动”的突破口,湘潭也是丝毫“不放过”。
药品、耗材价格事关千家万户。
目前,湘潭全面落实药品耗材国家集中采购和省际联盟、多市联盟带量集采22批次,节约医保资金5亿多元,采购成本的降低直接作用于患者就医成本的降低。截至2023年8月,住院病人个人自负同比减少1.77亿元,次均住院费用下降771元。
一个湖南面积最小的市州,何以两次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代表,登上“国家级”舞台?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明白了,靠的就是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靶点,集中精力围绕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等难点堵点问题,在重塑医疗服务体系、扩容优质医疗资源、深化“三医联动” 等方面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当下,改革正进入深水区,湘潭更将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突出的医疗健康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等,努力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就医需求,让百姓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树下更有“医”靠。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湘C君
编辑:谢文礼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