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湖南工程学院彭禹:用语言点亮成长之路
2025-07-10 20:53:42 字号:

湖南工程学院彭禹:用语言点亮成长之路

图片1.jpg

“站在颁奖典礼舞台上的时候,我心跳得特别快。但一想到彭禹老师陪着我们反复练习时温暖的笑容,就觉得特别安心。”在2024年“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现场交流活动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由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彭禹指导的学生团队站上了全国的舞台,从容、自信地讲述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坐在台下的彭禹眼中满含欣慰与自豪。

2008年7月硕士毕业后,彭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走进湖南工程学院,开启了她的教师生涯。她不仅将全部精力和热情倾注于教学工作中,更主动担任班主任,陪伴学生共同成长。在与学生并肩前行的四年里,她深信“最好的教育,就是与学生一起努力奋斗。”之后她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生共同成长的意义。

悉心培育,她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我总能清晰地记起曾经遇到的好老师。是他们,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我希望把这种温暖延续下去,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彭禹说,这是自己成为教师后最真切的感受和心愿。

彭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实践与挑战中激发潜能,实现自我突破。在“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中,从创意构思到脚本撰写与翻译,从视频拍摄到配音剪辑,她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通宵达旦地反复打磨每个细节。最终,她带领的学生团队凭借作品《童心趣•科技梦》荣获全国特等奖。

彭禹还细致入微地帮助学生考研。从目标院校的确定、复习计划的制定,到复试环节的模拟演练,彭禹全程陪伴,给予专业且暖心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树立信心,最终圆梦理想学府。此外,她敏锐地关注到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目标模糊等问题,尤其是转专业的学生更易陷入迷茫。她主动与这些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激发他们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潜心科研,她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摆渡人

“语言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外语教师肩负着讲述中国、沟通世界的使命。”多年来,彭禹始终坚守在学术前沿,致力于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与传播。怀揣着对文学与翻译事业的深厚热爱,她勇于挑战国际学界公认的翻译难题——涉及复杂音韵与历史典故的学术著作《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为突破难关,她带领团队成员反复查阅大量文献,精雕细琢,常常连续十几个小时伏案攻坚。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她与团队成功用精准且富有韵味的英文传递出原典的美学精髓与哲学深意。这一项目最终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实现了学校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同时,彭禹积极推动学院与红网开展深度合作,助力红网国际频道强化国际传播。她精心组织团队教师进行稿件翻译和审校,并带头和老师们进行英文视频拍摄,大幅提升了地方文化在国际平台上的影响力。此外,她在担任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期间,精心策划并组织了十余次“圆你出国梦”跨文化工作坊,通过线上线下形式邀请外教和海外学友与学生互动交流,切实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彭禹坚信,唯有潜心耕耘、深耕细作,才能让世界听到更真实、更精彩的中国声音。

精心教学,她是教师教学成长的领航人

“教师最大的成就,不只是个人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更在于带动整个团队共同成长。”作为教师成长的领航人,彭禹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为推动教学创新,她积极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每周组织教学研讨与案例分享,带领教师团队深入钻研教材,精心打造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备赛期间,她总是带头示范教学,反复打磨每一个教学细节,不厌其烦地给予团队成员精细指导。她还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入校进行经验分享,有效激发教师们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

作为外国语学院教学副院长,彭禹组织了多场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成长平台。此外,她每年都精心举行新进教师“传帮带”结对仪式,从教学技能到科研能力全面指导青年教师,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教师张钲宇和龙思睿入职仅两年,分别在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和“外教社杯”湖南省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和一等奖。

在彭禹的倾心指导下,魏殚艺团队在全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实现了湖南工程学院历史性的突破。“每当我们遇到瓶颈,彭禹老师总能第一时间给我们最有力、最温暖的支持。她的严谨与热情,不仅激励着我们,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立德树人的初心。”魏殚艺表示。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陈细波

编辑:吴佳俊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