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开展两年有余,经两次提质扩容后,每天4000名师生在“1+3+4”课程体系中触摸信仰的温度。目前,已有347批次、75.64万名师生在伟人故里完成了一场红色洗礼。今年初,该活动被评为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近期,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韶山,走近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发掘他们在这场红色研学中展现的红色精神,找寻这场红色研学活动得以“走出”湖湘大地的理由和底气。
“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开班仪式。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兴夏 刘放明 湘潭报道
初秋的清晨,阳光穿透薄雾,为韶峰披上金色纱衣。韶山冲的小径蜿蜒于葱郁之间,光影摇曳中洒落满径碎金。
当第一缕朝阳爬上屋檐,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讲解员、红色研学活动思政课老师毛冰玉,早已在晨曦中奔跑。她的晨练只有一个目的——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在研学季讲好红色故事,播好红色“种子”。
自2023年4月,“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启动后,韶山形成了一支92人的思政课老师队伍。其中,省韶山管理局55人,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韶山红色教育培训集团以及韶山旅游发展集团共37人。他们精心梳理革命历史、提炼红色故事,引导研学青少年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成为湖湘少年前行路上的“提灯者”。
扎根韶山:血脉中的荣耀与担当
“同学们,你们一件衣服最长穿多久?猜猜看,毛主席的睡衣上有多少个补丁?”这是今年6月5日清晨8点,毛冰玉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为同学们上课的一幕。
她轻启耳麦,面对近150名中学生,在8分多钟的讲解与互动里,她吐字准确清晰、圆润饱满,以温柔而饱含深情的话语,将大家带入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孩子们神情肃穆,似乎在一瞬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教导处主任邹佳文给同学们上思政大课。
“我是土生土长的韶山人……”课程结束,毛冰玉摘下耳麦,水汪汪的眸子里满是自豪。她出生于韶山乡韶源村,与毛主席同属“毛震公祠”。因此,每次喊出“毛爷爷”,她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与骄傲。
由于从小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毛冰玉在大学里选择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我希望能从事与毛主席相关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伟人的故事。”
2019年大学毕业后,毛冰玉回到家乡,如愿考入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成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讲解员。“作为毛氏后人,讲述祖辈历史,荣耀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毛冰玉说,“总怕自己讲不好,辜负了大家的期待。”
“父母都是60后,他们对毛主席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今年35岁的陈昊骞是江苏南京人,硕士毕业于云南大学国际政治专业,2024年8月考入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我从小就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最终选择来韶山工作”。
陈昊骞正在给同学们上思政课。
陈昊骞目前主要负责展教结合课“学伟人的读书精神”,他也是同批入职员工中第一个拿到思政大课资格证的思政老师。前段时间,陈昊骞的母亲来到韶山参观,听了儿子的课后说:“你们是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国家需要这样的教育……儿子,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韶山思政老师们如同一批追光者,深深扎根于这片红色土地上,正以青春为笔,在红色研学这幅生动画卷上精工细作。
优化课件:磨课中的匠心与责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的思政课,“工程量”巨大且“工期”紧迫,是摆在“工程师”们面前的全新挑战。
研学季的韶山冲,每天有约4000名学生参与研学。他们被整编为8个团,分四条线路开展为期1.5天的研学活动。依据“1+3+4”课程体系,每天要在各个景点开展总计142堂思政课。
学生有序进入韶山学校营地。
如何在短短几分钟的课程里,将红色“种子”深植青少年心底,是思政老师面临的最大考验。简洁且直击人心的课件,便是这场红色研学的关键所在。
“要将以前专业性强的解说词,改成青少年乐于接受的课件,不仅语言要符合青少年认知,还需要设置开放性问题,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空间。”全程参与活动筹备的毛冰玉介绍,自红色研学活动启动以来,所有的思政课件都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课程既要缩短时长,又要内容更充实、互动性更强,才能真正让红色精神走进同学们心里……”回忆起2024年暑假期间那次课程提质,毛冰玉对《补丁睡衣的本色》课件的打磨过程仍记忆犹新。
怎样体现毛主席与人民同甘共苦、艰苦朴素的精神?如何让故事既有新意又吸引人?为解决这些问题,大家查阅海量历史资料,并借鉴 “韶山下的思政课”研究成果,最终决定删减课件中的部分理论性内容,加入毛主席与其理发师周福明的四句对话。这一改动,既控制了时间,又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与趣味性。
毛冰玉在给同学们讲授思政课《补丁睡衣的本色》。
事实证明,这一修改效果显著。“课堂上,同学们听得最入神的就是新增的那四句对话,我尽量带入人物个性与语气,让故事更加生动。”毛冰玉笑着说。
“打磨课件时,反复看、反复读是常态,还要不断挖掘历史故事,融入新时代元素……凌晨两三点还在办公室是常有的事。”在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教导处主任邹佳文眼里,一切努力就是为了不断提升课程的实效,让孩子们在韶山真正有感、有悟、有收获。
转换角色:思政老师的磨己和育人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角色的转换。”在毛冰玉看来,从纪念馆“讲解员”到红色研学“思政课老师”,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中午时分,毛冰玉和同事们在食堂里匆匆扒拉几口饭,便赶回办公室为下一堂课做准备。“思政课的优化,既是对课件的优化,更是对思政课老师能力水平的优化。”她一边说,一边从桌上随手拿起一盒润喉糖,掰出一颗含在嘴里。
她介绍,课件通过审核后,纪念馆的每位讲解员都要试讲,省、市教育部门的专家会对其表情、声调、眼神等细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大家“随时能上讲台,张口就能讲课”。
思政课老师在给同学们上展教结合课。
要上好一堂思政课,保持良好的状态至关重要。“精气神足,语言轻松愉悦,才能调动孩子们的情绪,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接受。”毛冰玉说,“同学们来一趟韶山不容易,我希望他们都能满载而归。”
毛冰玉没学过播音主持,讲课时“气息不稳”是她遇到最大的问题。为此,她养成了每天晨跑3公里至5公里的习惯,“跑步能帮我练好气息。”坚持一段时间后,“声音不再是尖溜溜的,变得沉稳多了。” 与此同时,身为小学教师的母亲也成为了毛冰玉的 “陪练”。母女俩常常挑灯夜战,反复琢磨课堂提问方式、讲课语气,力求将每一堂思政课都打磨得尽善尽美。
角色转换带来的,还有工作量的成倍叠加。
对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讲解员来说,既要忙于游客讲解、重要嘉宾接待,每天还要完成纪念馆内的数十堂思政课。
“每堂课都是一百多名学生,单是秩序维护就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晚上甚至还要磨课到深夜。”毛冰玉捋了捋头发说,“我们办公室经常有人开玩笑说,要是当年高中有这股狠劲儿,肯定能考上更好的大学。”
“以前是一个班,现在是‘三班倒’,晚班工作到晚上7点。”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宣教部负责人白晓波介绍说,“虽然辛苦,但大家都明白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只要同学们能因一堂思政课而在内心有所触动,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学子们在与伟人的隔空“对话”中感受信仰的力量与温度。
“在韶山当思政课老师,既是荣耀也是责任哩!”下午三点,新一批研学团队正在韶山毛泽东广场举行开班仪式,毛冰玉又赶去接待下一批研学团队,单薄的身影步履匆匆,坚定有力。
……
初秋的太阳依旧火辣,虽不是“研学季”,但韶山毛泽东广场依旧游人如织。
秋风吹拂,广场上的雪松轻轻摇曳,似乎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传递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最强音符。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兴夏 刘放明
编辑:楚湟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