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湘潭:“双马”奔赴残健融合“快速路”
2025-08-08 23:21:20 字号:

湘潭:“双马”奔赴残健融合“快速路”

残疾人亲子活动一.jpg

岳塘区双马街道开展的残疾人家庭亲子活动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放明 通讯员 钟思安 湘潭报道

“您数数,这是今年桃子的销售收入。”夏日的午后,在湘潭市岳塘区双马街道云和村,街道的志愿者将一沓纸币交到残疾人刘征军手中,看着妹妹、妹夫脸上绽开的笑容,一旁的姐姐刘爱莲眼眶微红:“多亏街道和大家帮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双马街道,这样温暖的场景比比皆是。“让残疾人脸上常带笑容,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价值。”街道副主任、残联主席史向阳的话,道出了双马街道干好残疾人工作的初心和决心。

深耕服务“贴心田”

“平常就我一家人照顾他们,自从有了‘四方协议’,有更多的人关心关爱、帮助我们,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刘爱莲口中的“定心丸”,正是市残联推广的分散照护“四方协议”模式在双马街道的生动实践。

作为二级智力残疾人,刘征军与聋哑丈夫冯大争生活无法自理,长期依赖姐姐照料。街道第一时间响应市残联政策,把服务做进细节里:工作人员定期上门探访问需、代办琐事手续、送医送药上门,连家中几棵桃树的销路都记挂在心,每年夏天专程拍视频助销,让这个特殊家庭的日子多了份踏实暖意。

微信图片_20250808175643.jpg

双马街道开展的关爱残疾儿童活动现场。

同样受到帮助的还有双马街道新站社区的肢体残疾人许意军。“在屋门口每月能挣两千多,还买保险,这样的工作我很满意!”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对生活的满足。

谁能想到,一年多前的许意军还在为工作发愁。今年52岁的他,年轻时因意外致残,此后只能靠打零工维持家用。“零工不稳定,有时候活重,身体根本吃不消。”许意军的困境,在街道工作人员开展“敲门行动”时被细心发现。走访中,工作人员得知他年轻时做过园艺有一定的基础,结合社区公益性岗位需求,街道特意为他争取到了这份兼顾保洁与绿化的工作,“早晚凉快时干活,天热就回家休息,日子舒心多了!”

这只是双马街道用“细功夫”做优残疾人工作的缩影。街道一直以“做残疾人贴心人、知心人”为目标,把政策红利转化为看得见的温暖。近年来,街道着力构建街、村(社区)两级紧密联动的工作架构,在完善基层残协组织架构和规范建设的基础上,针对残疾人实行“一人一档”电子化管理,开展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仅去年就动员了2020名邻长,通过“敲门行动”“板凳会议”等方式开展“微服务”1500余次,从代买菜、药到调解邻里事,用点滴细节让政策落地更有温度。

护航残疾人“自强梦”

“我要冰汤圆!”“我要冰咖啡”湘潭聋哑小伙黄禹尧的“无声咖啡”店前热闹非凡。顾客们用笔写下需求,他则用灿烂笑容回应,忙碌的身影在灯光下格外温暖。这份活力,源于他深埋心底的自强信念。

2017年,还在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黄禹尧,代表学子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将来,我一定要排除万难,自主创业,开一家聋人餐饮店。不仅让大家品尝我的手艺,还要对残疾人无条件开放,提供实习及工作机会。生活在无声世界的我们,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奉献力量。”这封充满力量的信,不仅是他的人生宣言,更成了双马街道支持残疾人自强的见证。

黄禹尧的无声咖啡店.jpg

来黄禹尧的“无声咖啡”店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2021年5月,在街道的全程鼓励与家人支持下,黄禹尧的“无声咖啡”店在岳塘区医卫职院附近开业,成为湘潭首家由听障人士主理的饮品店。如今,他不仅实现了创业梦,更常利用工作间隙,向其他残疾人分享创业经验,用自身经历点燃更多人奋斗的勇气。

同样靠自强改写命运的,还有言语残疾人唐杰。曾因妻子也是残疾人、儿子读大学,全家仅靠他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一度捉襟见肘。但唐杰从未放弃,主动报名参加街道推荐的政府补贴电工培训,白天认真听课记笔记,晚上反复练习实操技能,硬是靠着一股韧劲学精了手艺。学成后,他成功入职一家医院电工岗位,“两班倒虽累,但能顾家,还能继续做残疾人联络员帮更多人,靠自己双手挣钱的日子,踏实!”唐杰的话语里,是自立自强的底气。

为让残疾人的自强之路走得更稳,双马街道持续优化“技能赋能+阳光增收”支持体系:联合驻区企业开发环境保洁、园林绿化等公益性岗位,为20名残疾人提供稳定就业平台;联合专业机构定制培训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开设家禽养殖、网络电商、新媒体运营等课程,让技能真正成为“自强资本”。

双马街道残联专职理事长程宏辉介绍,该街道辖区内共有939名残疾人,去年在各方力量的帮扶下,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了95%。

搭建残健融合“连心桥”

清晨的微光中,双马街道“益马当先”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提着米油,敲响了视力残疾人李文英的家门。“张妹子又来啦,快进来坐!”看到熟悉的身影,李文英笑着迎上前。这样的上门探访,每周都会在街道的各个角落上演,从打扫卫生到检修家电再到送菜送药,志愿者们的脚步把温暖送到了残疾人的心坎上。

而在新站社区,56岁的残疾人罗中维早已把社区当成“家”。作为义务安全巡逻员,他和3个组的队员常年穿梭在社区角落,向居民宣传“防溺水”“未成年保护”“安全用电”等知识,用脚步丈量社区平安。“我有退休金,能为大家做点事,日子充实得很!”

微信图片_20250808180847.jpg

双马街道的志愿者上门为残疾人理发。

这些都是双马街道聚焦“邻里互助”主题推进残健融合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双马街道积极推进“残疾人友好城区”建设,一方面,实现辖区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设施全覆盖,为残疾人出行、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创造更加便捷、友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引导残疾人及亲友积极参与村(社区)治理,509名村(居)民代表中,有31名代表是残疾人或者残疾人家属,让残疾人的心声有人听、难题有人解。

与此同时,双马街道还整合各领域党员志愿者和村居民代表资源,成立“益马当先”“娱你相约”志愿服务队,为残疾人开展了“爱心义诊”“奇思妙想·å粽乐会”“关爱困境儿童 传递温暖与希望”“助残亲子活动”“彩漆绘月情满中秋”等志愿服务活动40场,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

在双马街道,残健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残疾人的笑容,正成为这里最美的风景。

来源:红网

作者:刘放明 钟思安

编辑:刘力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