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镜头里的时代印记——湘潭摄影家谢龙湘的四十年光影之路
2025-08-04 19:36:51 字号:

镜头里的时代印记——湘潭摄影家谢龙湘的四十年光影之路

在湘潭摄影界,谢龙湘的名字如同他镜头下的影像,带着时光的厚度与温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四十年间,这位老匠人始终握着相机行走在城市街巷,从胶片时代的暗房显影,到数码时代的即时成像,不仅见证了摄影器材的迭代史,更用一张张照片,为时代留存了一份鲜活的视觉档案。

从国营照相馆走出的光影匠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谢龙湘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曙光照相馆的一员。彼时的摄影是一门“技术活”,他从外拍学起,手中一台海鸥双镜头相机,陪伴他走过城市大街小巷,定格下无数家庭的幸福瞬间。“那个年代拍一张照片是件郑重的事情,胶片价格高,按下快门要先在心里构图。”为了精进技艺,谢龙湘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全部用来购买摄影书籍。不仅如此,他一头扎进暗房反复琢磨技术,将所学的美学理论融入洗印过程。

后来,他进入红艺照相馆,成为一名相机修理员,这份工作让他见证了照相机的发展史。如今,在他的工作室,陈列着百余台不同年代的相机,从笨重的木质外拍机到轻巧的数码相机,从国产“海鸥”到进口单反。“我之所以还保留着它们,是因为每一台的配件甚至螺丝都被我亲手修复过,它们身上有我四十年来的记忆。”

镜头里横跨四十年的社会变迁

“记录当下”是谢龙湘不变的摄影主题。上世纪80年代,他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按下快门,记录下如今为数不多能窥见那个年代湘潭风貌的航拍影像。上世纪90年代,他在湘潭纺织印染厂的生产车间,用镜头定格纺织业繁荣时期的热火朝天。千禧年后,他聚焦城市生活的新变化,记录下湘潭第一家彩票店开张时市民争相购买彩票的火爆场景。不仅扎根家乡,谢龙湘还背着相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贵州采风时,他被当地独特的民俗深深打动,“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民俗文化,不及时拍下来就会慢慢淡去”。在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上,他敏锐抓拍到游客从被泼水时的错愕到逐渐开怀大笑的瞬间,“那时候很多人还不了解泼水节的祝福寓意,有人被泼后甚至会生气,现在回想起来都是趣事”。

2023年2月,谢龙湘开启了一项特殊的“每日拍摄计划”,将镜头对准正在建设的万楼青年码头。“城市变化太快,万楼是新地标,我想让人们知道它是怎么长大的。”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他追踪了青年码头从一片荒地,到工地繁忙施工,再到游人如织的全过程,为城市留存下一段珍贵的成长记忆。

正是凭借着这份对摄影的执着热爱,谢龙湘的200多幅作品在国际影展和全国各大影展影赛中斩获大奖。其中,聚焦传统宗教节日晒佛节的作品《大雪纷飞》尤为突出,该作品在索尼世界摄影奖中国赛区近十万张参赛照片中脱颖而出,夺得专项奖第一名,谢龙湘还受邀前往伦敦萨默塞特宫领奖。

提升光影背后的个人思想深度

“摄影最大的功能就是记录。”谢龙湘说,“并非像素高的照相机就能拍出好作品,真正的佳作需要蕴含思想内涵,是从心到脑再到手的完整表达。”

如今,谢龙湘依旧保持着每日拍摄的习惯。在他看来,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更需要冷静的记录者。“摄影本身没有门槛,但好作品有门槛,这个门槛便是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因此,遇到艺术瓶颈时,他会沉下心来读书、看展,以此提升自身的思想深度,并从城市的变迁中汲取创作灵感。

四十余载光影流转,在谢龙湘的镜头里,既有湘潭老街道的烟火气息,也有新城区的拔地而起,更有普通人脸上不变的真诚。那些被他精心保存的胶片、修复的相机以及填满硬盘的数码照片,共同构成了一部属于这个时代的影像史,而谢龙湘,便是这部影像史最真诚的记录者。

来源:湘潭市文旅广体局

作者:周佩

编辑:吴佳俊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