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十年禁渔“期中考”湘潭答卷 一批珍稀鱼类给出“高分”
2025-09-24 08:59:52 字号:

十年禁渔“期中考”湘潭答卷   一批珍稀鱼类给出“高分”

鸟瞰湘潭.jpg

鸟瞰湘江湘潭段。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通讯员 谭禹 湘潭报道

日前,在湘江湘潭段,一场水上“鱼口普查”正在进行。

地笼入水,刺网布阵,渔政执法人员全程“监考”。几小时后,渔网收起,水花四溅间,一条身披霞光、体型独特的鱼,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是胭脂鱼!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开始监测后,是在湘江湘潭段首次发现。”监测队队员的声音难掩兴奋。

这不仅是新鱼种在这里的“首秀”,更是湘江生态的“成绩单”。长蛇鮈、长吻拟鲿、鳤鱼、长身鳜、铜鱼……一批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集体回归,仿佛在宣告湘江湘潭段正在找回曾经的生机。

WechatIMG290副本.jpg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现身湘江湘潭段。

十年禁渔,中期大考见真章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这场“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生态工程,行至第五年,迎来中期评估关键节点。

今年7月,湘潭积极响应省级部署,以“统筹协调、校地合作、细化分工、科学规范”为原则,重点围绕湘江湘潭段野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这一重要水域,系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用扎实的数据为长江禁渔中期评估提供湘潭样本。

那湘江湘潭段答卷如何?

数据说话——今年7月,在杨梅洲和涟水两个代表性监测点位,累计20天的监测共采集鱼类1571尾、总重277.30公斤。更令人振奋的是,监测显示鱼类种类从2022年的32种、2024年的34种跃升至今年的45种,物种丰富度增长超30%。

水质监测结果同样亮眼——8份样品、24项指标显示,生境水质总体评价为“优”。

湘江湘潭段,正在变清、变活、变年轻。

WechatIMG308副本.jpg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监测作业。

校地联手,给湘江做“体检”

撒网、收网、记录、鉴定……碧波之上,监测队员乘船而行。在湘江湘潭段野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他们细致地记录着每一尾鱼的种类与体重。

监测不是简单的捞鱼再数数,而是一门科学。

为打破基层人员经验不足、设备有限等短板,湘潭创新采用“技术外援+资料支撑”双轨模式,依托高校开展实地培训,强化与渔政执法联动,有效提升监测队伍专业能力。

监测过程中,湘潭市依托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为技术支撑,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深度参与。通过开展物种鉴定、资源量评估、生境质量监测等,初步掌握了监测区域水生生物资源现状,并于8月1日前完成全部数据上传与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这一切背后,是一套严密有序的监测体系。在省农业农村厅统一部署下,湘潭市农业农村局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出台《2025年湘潭市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方案》,设立综合协调、资源监测、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撑四个小组,明确职责、协同推进,构建起覆盖全面、运转高效、数据可靠的市级监测机制。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湖南科技大学的合作,建立设备共享机制,实现双方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加强监测人员操作培训考核,全面提升资源监测能力,高质量完成全年监测任务,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更精准、更可靠的数据支持。”湘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50626_082852_副本.jpg

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科学施策,生态修复有“配方”

今年6月,“我爱湘潭我的家,我为湘江放条鱼”2025年湘江湘潭段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现场,275万尾鱼苗乘着滑梯跃入江中。这场充满仪式感的增殖放流,其实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生态修复“良方”。

选种讲究“本土优先”,青、草、鲢、鳙等原生鱼种是主力;操作讲究“温柔体贴”,大规格鱼苗、缓冲滑道、AI监测技术齐上阵,确保放流存活率超90%。

这些“水中清道夫”各司其职:鲢、鳙鱼压制蓝藻,细鳞鲴清理江底。它们的尽职尽责,让湘江实现了“生态自净”,藻类密度明显下降,为珍稀鱼种回归腾出了空间。近年来,一度消失的鳤鱼重现湘江湘潭段,中华倒刺鲃种群呈现复苏曙光。

“这些展板和宣传资料的图文相同,有《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有‘十年禁渔’政策法规,有禁止放流(放生)的物种图谱,内容非常全面,供大家增进了解和记忆。”市畜牧水产技术研究和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心牵头定期开展流动性渔业科普宣传活动,凝聚各方力量推进湘江湘潭段生态保护步伐、巩固提升禁捕退捕成果。

但,保护不止于增殖放流。

“我才刚刚开始钓……”今年4月,在湘潭县沿江路,使用“可视锚鱼”违法垂钓的刘某、郭某被执法人员当场查获。

这是智慧渔政系统与“110”“12345”及微信举报平台高效联动,大幅提升执法响应速度与精度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面对禁渔区新问题、新现象的挑战,湘潭市群防群控机制不断完善,逐步构筑起专管与群护相结合的长效防线。市农业农村局及其下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畜牧水产技术研究和推广中心狠抓队伍建设,大力培育高素质渔业渔政监管和专业技术人才;每年组织举办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班3次以上,不断提高湘江、涟水、涓水沿线和水府庙水库周边乡镇(街道)的网格长、网格员能力水平,为稳步推进“十年禁渔”工作增添新活力。

鱼类的回归,是写在水里的生态答卷。

胭脂鱼与鳤鱼被监测到,不只是物种记录本的更新,更是湘江生态修复的里程碑。它们印证了禁渔五年以来的深远意义。

湘潭构建的“禁渔、放流、科技、共治”四位一体生态修复体系,正让湘江湘潭段重焕生机。

十年禁渔半程已过,湘江湘潭段的蜕变才刚刚开始。当越来越多的“老朋友”选择返乡,这条湖南母亲河的重生故事,正被一尾尾游动的生命讲述。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莉莎 谭禹

编辑:凌雨晴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