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通讯员 潘子洋 曾熙 湘潭报道
从“看病难”到“家门口看名医”,从“重治疗”到“医防融合”,一家地市专科医院的三年改革路,为区域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打了个样。
在福建三明医改持续深化、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一座老工业城市的精神专科医院,正悄然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改革之路。
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这家拥有六十余年历史的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不仅是全省唯一同时斩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与“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双国字号荣誉的专科医院,更在三年“新五医发展提升工程”中,实现了从学科建设、人才培育到服务模式的全方位跨越。
如果说三明医改破解的是“以治病为中心”的体制机制困局,那么湘潭五医探索的则是一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精神卫生服务之路——既让群众看得好病、看得起病,更让心理健康服务融入日常、防在未然。
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从“0”到“优”,铸就区域诊疗新高峰
曾经,对于湘潭乃至湖南中部的居民而言,看顶尖的精神科专家意味着长途跋涉、一号难求。
变化始于一场跨越千里的“联姻”。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与顶级精神卫生机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建医联体协作医院,成为该机构在中部地区的首家协作医院,实现了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的实质性下沉。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到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上。”医院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改革初心。
面对科研起步晚、高层次人才少的困境,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以“党管人才”为核心全力破局。三年间,一场“人才逆袭”在这里上演:高学历人才总量增幅达69%,历史性地引进了首位精神卫生专业博士,人才格局从“零星点缀”壮大为“梯队成林”。
通过与上海精卫、湘雅二医院等“国家队”深度绑定,医院开创了“专家驻院指导+骨干外派培养”的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起可持续的人才孵化系统。
“回顾这几年,医院对于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氛围越来越浓,激励着我们快速成长起来!”湘潭市五医院心境障碍治疗科副主任、青年医师李震阔说。
有了人才支撑,学科建设便有了“源头活水”。
精神科、临床心理科双双以高分获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这使湘潭五医成为全省地市州中首家拥有“双重点”的精神专科医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与此同时,老年医学、中医康复等5个学科跻身市级重点专科;物质成瘾、儿少心理、睡眠障碍等6个特色专科精准对接群众需求;2个博士工作站、1个国家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落地运行……一个“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矩阵蔚然成形。
科研创新也结出硕果。近三年发表SCI论文8篇,科研课题立项29项,8个课题获省市级奖励。中医药健脾解郁颗粒、通络安神颗粒实现产业化,填补了省内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空白。
平均住院日从69.79天缩短至45.7天,降幅34.52%;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26.86%、29.32%……在运营管理上,医院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与业务流程优化,推动核心业务与运营管理深度融合。在费用下降的同时,医疗质量稳中有升,门诊满意度达99.5%,住院满意度达99.7%。
过硬的诊疗实力,是赢得信赖的最好名片。
数据显示,该院市域外患者门诊、住院占比最高分别达到31.78%和20.15%。这意味着,不仅湘潭市民不出市就能看好病,区域辐射力与吸引力也在持续攀升。
曾经“病人辗转外地求医”的现象正在成为历史,“大病不出市”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三年来,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患者满意度持续稳居高位,形成了医患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医” 到 “防”,构建全周期服务新格局
当医院不再只是“看病的地方”,而是“守护心理健康的第一站”,一场深刻的服务模式变革正在发生。
近年来,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抓手,锚定“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目标,激活“医防融合+医教协同”双引擎,推动服务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型,构建起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其相关经验,已在全省获得推广。
依托湘潭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平台职能,医院与近30家单位签约,创新“驻点+远程”帮扶模式,如同一张细密的网,将优质资源精准投送至基层,实现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的同质化管理。
同时,医院牵头组建湘潭市精神卫生专科联盟,联合12家医疗机构,共同搭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体系,开通“小病在社区、疑难转五医、康复回基层”的绿色通道,让优质医疗资源得到高效配置,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规范、优质的精神卫生服务。
健康科普进校园。
医院深度参与的湘潭市“利剑护蕾”专项行动,是“医防融合”的生动缩影。通过专业心理干预、健康宣教等举措,为被侵害妇女儿童心理健康筑起“防护墙”。这一行动不仅获得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充分肯定,其成功案例更被国家级媒体《检察日报》专题推介,提供了可复制的“湘潭方案”。
创新的脚步未曾停歇。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推行“医务人员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激励机制”,并首创“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宣教法,推动服务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度转变。这一标志性创新,获得了《健康中国行动工作简报》在全国推广。
在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服务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率先完成全市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调查,发布具有指导意义的白皮书;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全覆盖;心理热线24小时运行,为 5400 余人次提供帮助;“五医·医者红”直播间吸引超50万人次关注。
党员专家下乡入户送医、送药、送健康。
从“心”到“行”,用责任兜底民生暖民心
当党建引领化为一次次上门诊疗、一盒盒免费药品时,它便拥有了温暖的具象形状。
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以深化“医者红”品牌建设为载体,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把组织的战斗力精准投向民生需求最迫切处,在特殊领域展现了公立医院的改革担当与为民初心。
“连心桥”如何联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连续3年开展“党员专家对口帮扶‘连心桥’活动”,让优质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120名党员专家化身流动的医疗服务站,每年两次深入全市69家基层医疗机构。他们的足迹年均覆盖50余个乡镇、30余个社区,开展义诊超100场,直接服务患者5000余人。
这不仅是送医下乡,更是一场持续的民生承诺,连续4年风雨无阻,上门为8000余名群众完成精神残疾等级鉴定;“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发药”行动常年不间断,累计为7000余名贫困患者送去康复的希望。
湘潭市连续两年获湖南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综合评分第一。
在守护社会安宁方面,医院二十年累计救治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近万人次;创新设立全省首个地市级强制医疗救治中心,收治422名对象,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助力湘潭市连续两年获全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第一。
“湘潭模式”吸引了省内外多地考察学习,为全国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年示范路,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以“医”心践初心,实现了从“区域引领”到“全省标杆”的跨越。站在新起点,医院正朝着“打造区域心理健康服务标杆”的目标迈进,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更多“湘潭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莉莎 潘子洋 曾熙
编辑:刘放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