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火龙舞通过队形变化,演绎传统民间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放明 谢文礼 湘潭报道
火龙飞舞,锣鼓喧天,乡村的夜晚神秘而喜庆。
2月12日晚,在湘潭市岳塘区荷塘街道竹埠村,一条“火龙”在乡间穿梭游弋,时而翻腾,时而跳跃,在围观村民的欢呼声中留下一道道龙形光影。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是当地老一辈中流传的俗语。每当正月十五晚上,舞龙队会挨家挨户表演,通过“摇钱树”“满堂红”“仙人打网”“双龙出洞”等72个民间故事,把“火龙”的祥瑞之气送进村民家,通过这种方式祈福新年,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起猖”仪式过后,湘潭火龙舞队伍合影留念。
湘潭“火龙舞”有着140多年历史,流传于岳塘区荷塘街道竹埠村一带,在2016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地“火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共计9节,形成了由人掌控的9个“把子”。除此之外,还有由9人组成的民乐队,“狮子”、牌灯、“龙珠”各2人,4位带队的“亮壳子”。“火龙”出动时,数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气势非凡。
当天傍晚,火龙队伍前往王捌院子、湘潭电化等单位,通过表演送上新年祝福。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火龙舞表演队伍格外庞大,湘潭医卫职院的学生舞龙队伍也加入了其中,为表演增添了一抹青春的气息。
湘潭“火龙舞”代表性传承人尹国军介绍,近年来,该非遗项目通过进社区、进学校,着重在传承上下功夫。如今,湘潭医卫职院已经成立了两支学生“火龙舞”队伍,并参与了春节期间的表演。
来源:红网
作者:刘 放明 谢文礼
编辑:刘放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