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通讯员 周鑫磊 湘潭报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口口相传的俗语,传递朴素的生存智慧,也映照常新的时代命题:现代化新征程上,如何做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
湘潭市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一命题。
近日,湘潭市发改委传来好消息:在《关于对2024年度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优秀单位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中,湘潭市获得2024年度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优秀单位表扬激励。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在记者看来,这获评优秀的背后是湘潭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和守牢“大国粮仓”的初心。
高位谋划强推动 粮食收购展担当
2024年,湘潭市以“党政同责”为引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调研督导粮食工作,高位谋划、专题研究,切实推动了粮食安全责任层层压实。
在早稻和中晚稻收购中,湘潭创新推出“五心服务”,通过订单收购、预约收购、上门收购等方式,率先完成省市县储备早稻收购任务。全年收购粮食20.84万吨,收购平稳有序,未发生“卖粮难”问题。
2024年,因天气的原因,一些低镉品种品质受到影响,8612品种销售出现困局。为此,湘潭市发改委联合中储粮,逐门逐户进行调研摸底,与农户签订协议“稳民心”,并鼓励各县市区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
“我们当时引入了一家粮食公司进行定向收购,再对公司进行了适当的补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销售难的问题。”韶山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创新运用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市场化收购的做法,也为全省提供了“稳市稳价”的宝贵实践经验。
来自韶山市银田镇银园村村民郭正望说:“太感谢政府出面帮我们及时解决了粮食滞销和囤放的问题,切实保障了我们种粮农民的利益,保护了大家的种粮积极性。”
创新破局稳生产 应急攻坚保丰收
2024年7月底,受台风“格美”影响,湘潭县遭遇暴雨洪涝灾害,部分水稻等粮食作物受损严重。为此,湘潭市紧急出台各项政策,采取“抢救一批、补种一批、改种一批”的措施,确保全年的粮食总产稳定。
“我们主要采用抢种、补种、改种三种模式,尽可能地挽回损失。”湘潭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针对不适宜抢种补种的农田,改种油菜、南瓜、红薯等旱粮作物。
同时,湘潭市强力推进耕地保护,光湘潭县就对1.2万余亩占用耕地种植的草皮进行了还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粮食生产模式,在全市推广“春静模式”,推行土地连片,机械化耕作,精细化管理。
科技赋能筑根基 长效机制谋未来
湘潭市耕地布局分散,点多面广。单纯依靠人力难以对耕地做到实时、精准监管。智慧监测系统的使用为耕地保护开启了“天眼”,通过在通信铁塔上搭载高清摄像头,对周边耕地进行全天候、360度无死角守护,对违法用地行为进行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处理反馈、统计分析等闭环管理。全年全市新增耕地面积3500亩。
政策性粮食储备监管也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全市国有政策性承储企业信息化监管100%全覆盖,湘潭市率先在全省建立网络巡查专人专线专岗机制,依托网络远程监控,实时掌握全市政策性储备粮情、库情,探索运用数据分析开展穿透式监管。
绿色储粮、节粮减损等新技术在基础建设中得到大力推广与运用,全年新建标准仓容1.2万吨、新建应急低温成品仓0.2万吨、新增低温仓容1.6万余吨。湘乡市易米家公司、韶山市仁祥生态等6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新增日烘干能力560吨。天人谷业、双禾米业、瓦叶生态、永汇食品等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升级改造生产线、实施设备更新。
2025年,湘潭市将进一步抓好政策性收购工作,着力提升收储调控能力,重点抓好示范县项目建设、强化粮油品牌建设、粮食减损增收等重点工作,用好粮安考核“指挥棒”,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周鑫磊
编辑:杨莉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