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化中国行丨新春走基层·除夕年饭里的“忆苦”与“思甜”
2025-02-02 22:44:15 字号:

文化中国行丨新春走基层·除夕年饭里的“忆苦”与“思甜”

微信截图_20250202141441_副本.png

除夕前夜,年轻人以烟花表达兴奋、传递祝福。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放明 湘潭报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当年味渐渐浓郁,一餐团圆且丰盛的年饭,便是人们对旧岁最好的交代,也是对新春最美的期盼。

年饭习俗,因地而异。在湘潭县最南端的茶恩寺镇,除夕早餐便是年饭。这一餐饭,有团圆的象征,有千百年来当地人生存状况的写照,也处处体现人们对来年勤劳致富的期许。

微信图片_20250202144250_副本.jpg

早已熏制好的腊肉挂得满满当当。

1月28日,除夕。

凌晨4:30,湘潭县茶恩寺镇上丰村村民的贺仁初已经起床,着手准备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饭。

年饭赶早背后的“忆苦”

“年饭、年饭,先煮饭。”洗米上锅煮上饭后,贺仁初便生火蒸菜,事先准备好的扣肉和酥肉等菜被端进灶台上的蒸笼。在柴火的加热下,灶台上升腾的热气,在玻璃窗上晕染出朦胧的春意。

此时,家里的大人们都已陆续起床帮厨。冰箱里早已备好的食材被一样样拿出来,洗的洗,切的切,炸的炸。“咚咚咚”的切菜声与锅里“滋滋滋”的油炸声,交织成农家团圆幸福的乐章。

微信截图_20250202143017_副本.png

一家人正在准备年饭。

贺仁初的母亲王爱莲,是家里的唯一的曾祖辈,四世同堂的生活令这位80高龄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看样子,今年(的年饭)会比去年早。”老人一边麻利地切着菜,一边乐呵呵地说:“年饭越早越好……”

在王爱莲的印象中,年饭“越早越好”的风俗是从祖辈传下来的,其来由与封建社会的地主和长工之间的债务往来有关。

相传,在当地,大年三十(除夕)这一天,是地主与长工结算一年工钱的最后期限,否则就得再等一年。

在这一天,无良的地主往往早早吃完饭就出门躲账。长工为了拿到一年的辛苦钱置办年货,早饭就得比地主家的更早,吃饱喝足后再去地主家门外蹲守,以便应对长时间的要债“拉锯战”。后来,穷人为了躲避债务也如法炮制,这也是当地“年关”一说的由来。

长此以往,当地人的除夕早餐越来越早,这一餐也成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餐饭。

微信截图_20250202142838_副本.png

灶膛里的熊熊大火,表达主人家对新春的美好祝愿。

如今,赶早的除夕年饭被传承下来,新社会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内涵。在贺仁初看来,年饭赶早“不但要让年轻人记住那个贫困的时代,珍惜现在的生活,更是激励年轻人勤奋努力,来年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清晨6:30左右,菜已上齐。

敲响神台上的磬,祭拜完灶神和财神后,一家人穿戴整齐围坐的桌旁,丰盛的年饭在杯觥交错间拉开序幕。

追求吉利背后的“思甜”

在当地的年饭中,“红”是永恒的主题,预示来年的生活更加红火。

餐桌上的12道菜寓意来年“月月红”,被炸得通红得扣肉和酥肉以及红萝卜、红辣椒是必不可少的菜……贺仁初一直遵循着老一辈流传下来的风俗,“希望生活能越来越好”。

“桌上的酥肉,是由以前的‘炸坨坨’演变而来的。”在贺仁初的记忆中,以前的“炸坨坨”的成分是大米、红薯、南瓜和粟米,如今生活好了,加入了鸡蛋和肉,“更香更酥,也更有营养了”。

微信图片_20250128231850_副本.jpg

一家人烹饪出来的除夕年饭。

“祝你们新年大发……”饭桌上,王爱莲作为家里的长辈,一番祝福的话说过以后,晚辈们也纷纷向她表达敬意,祝愿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在当地,除夕未吃完早餐就有人串门,被称作“踩年饭”,是不吉利的。因此,当天只有在年饭结束以后,家里的大门才能打开,并在前坪燃放起家里最大的一挂鞭炮,既是表达对新年的向往,也是向外界传递“年饭完毕”的信号。

在湘潭方言里,“柴”与“财”同音,因此在饭后,家人们纷纷往家里搬拾柴火,以求新年添财添福。

微信图片_20250128231545_副本.jpg

太阳跃出山巅,以红彤彤的姿态迎接新年。

早上7:30,或远或近的鞭炮声源源不断传来,红彤彤的太阳一点点露出山巅,山村瞬间亮堂了起来。天际薄薄的云彩如同镶上金边,与门前柿子树苍劲的枝桠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装点一新的农家小院,正以红火的底色和兴兴向荣的姿态,迎接着新春的到来。

来源:红网

作者:刘放明

编辑:楚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