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位于湘潭市民之家。
清晨的湘潭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评标室的灯光还未亮起,但服务大厅的电子屏上已跳动着当天的项目信息。
这里少了往日的寒暄客套,只剩下键盘敲击声——评标专家们盯着数据流谨慎打分,监标室里行政人员通过视频全程监督,见证室的工作人员则默默履行见证职责。
“以前开标前,难免有人‘顺路’聊两句。现在机器把门,连打招呼的缝隙都没了,基本没有了人为操作的空间。”从业八年的招标代理刘琳笑着说。
她口中的变化,正是湖南省今年力推的“机器管招投标”改革。2月24日,湘潭这套系统通过省级验收,正式上岗“当裁判”。
“让‘机器’当裁判长,这样不仅有效杜绝了量体裁衣、围标串标,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交易中心工程建设交易部部长尹向东告诉湘C君,截至目前湘潭已有10宗项目进场交易,完成开标3宗。
但湘潭做的远不止于此。在“机器裁判”的框架下,他们还悄悄铺开了13项新规,用“制度+技术”的双重保险,给公共资源交易上了道“紧箍咒”。
问题倒逼的“刮骨疗毒”
翻开交易中心2025年的管理制度,一项项新规密集出台。这些制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背后是湘潭对招投标乱象的“亮剑”。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素来是腐败高发区,“围标串标”“违规操盘”“领导打招呼”等乱象屡禁不止。
湘潭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25年的管理制度。
几年前,湘潭县某领导干部干预和插手项目招投标,将内定项目承揽方情况告知招标代理机构帮助其顺利中标;另一起案例中,某医院工作人员作为评审组专家在评标时通过给某仪器试剂供应商打高分等方式,帮助其顺利中标后收受巨额财物。
这些案例暴露出制度漏洞:“牛栏关猫”式的旧规,既防不住“暗箱操作”,也拦不住“权力越界”。
2024年12月30日,湘潭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刘卫东在第15次党组会议上发出“军令状”,要求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和业务制度、应急预案,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
至此,一场刀刃向内的交易领域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而交易中心也是在3个月内拿出13项制度新规,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
与其事后“灭火”,不如事前“筑堤”。通过梳理,湘C君发现这13项新规中,仅针对“人”的禁令就占三分之一,如中心工作人员“十二条严禁”、监标人员“十严禁”、评标专家“十不准”等。
“这几年硬件条件好了,但在工作中还是暴露了一些漏洞问题,需要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整治。”交易中心时任法规部部长曹轶财说,此次制度变革都是从日常工作经验中提炼的,不仅经过了大量调研,还规范了处置工作流程等。
这种“制度密度”的背后,是湘潭对“问题在哪里,制度就跟进到哪里”的坚定回应。
三把“手术刀”破题
既然改革已是迫在眉睫,那如何改正是当务之急。而交易中心的“制度革命”,正是巧用三把“手术刀”实现破题出圈:切断利益链的“防火墙”、堵住技术漏洞的“补丁包”、重塑权责关系的“说明书”。
《“打招呼”登记报告管理办法》将“说情干预”明确定性为违规行为,要求全程留痕、强制报告,建立15类禁令清单和“标前-标中-标后”全周期追溯链。这一重磅新规在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尤其是市州一级层面尚属首创,问题线索2日内直通纪委监委。这种“阳光杀菌”机制,让“潜规则”无处遁形。
《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针对信息系统风险,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对业务系统故障、服务系统故障、外部接口和协作系统故障、政务云环境故障及其他类型故障五大分类进行细致预案设置,并明确具体业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规范处置。
《社会类项目进场交易规程》首次明确民营企业项目与政府项目“同台竞技、同标准入”,免费服务,鼓励非标项目进场交易。
评标室、监督室、见证室实现“三方会话”。
民营企业主刘总第一次带着社会项目进场时,心里直打鼓:“政府项目会不会优先?”但《社会类项目进场交易规程》让他吃了定心丸——系统自动分配标段,评审专家随机抽取,连服务费都免了。
从“管行为”到“养习惯”
改革成效已初现端倪:一季度以来,交易中心共受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社会项目等245次,进场交易224场,成交203宗,同比增长16.67%;成交金额14.28亿元,同比增长5.23%,进场交易量额双增,实现首季“开门红”。
与此同时,推行评标专家“十不准”、监标人员“十严禁”等负面清单,严查2起专家违规行为;规范现场管理,创新应急处置机制,高效处置“韶山市旅游意外伤害保险服务机构遴选项目”评审中止等事件……
服务大厅。
但更深层的变化在于“规则意识”的重塑——
专家们桌上多了份“十不准”通知,每打一次分都像在“答题卡”上填选项。评标专家孙专家坦言:“现在每打一次分都要想想是否经得起回溯核查。”
雨湖区城管执法局的行政监管干部则发现:“以前总被质疑‘选择性执法’,现在按制度清单办事,全流程视频可查,腰杆更硬了。”
湘C君的观察+
制度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心里的标尺。
对干部,制度划清了“能干”与“不能干”的红线;对专家,通过“一项目一考评”动态管理打破“终身制”;对企业,公平竞争环境让“拼关系”转向“拼实力”;对公众,所有异常处置结果须在官网公示,接受“全民监考”。
这场交易中心的改革没有“旁观席”,当13项新规从纸面走向实践,一场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化学反应”正在湘潭悄然发生。而“机器管招投标”的全面深入,更是在技术层面上有力压缩人为干涉的空间,真正实现“打不了招呼、打了招呼也没用”。
这场改革能否成为湖南专项整治攻坚战的“样板间”?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至少,制度的“齿轮”已经咬合,转动的声响清晰可闻。
来源:红网
作者:湘C君
编辑:凌雨晴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