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九华中学。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楚湟 通讯员 李霞飞 湘潭报道
在湘潭市九华中学的校园里,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成长档案》:射击队员刘敏君的靶纸、非遗社团成员郑诗涵的油纸伞设计手稿、寒门学子卢雨欣的“感恩日记”……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串联起一所学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从品格塑造到能力锻造,从个性发展到生命关怀,九华中学用9年实践诠释了“优质教育”的核心命题——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素质培养:用真实故事叩击心灵
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为什么彭德怀元帅身上的背心是用降落伞做的?”高二(1)班的主题班会上,刚从彭德怀纪念馆研学归来的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原来真正的英雄不是电影里的超人,而是甘愿为人民吃苦的人。”学生王谨阳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这种“以情动人”的教育渗透在校园每个角落。残奥冠军苏桦伟的纪录片《妈妈的神奇小子》放映时,千名学生席地而坐,有人抹泪,有人鼓掌,更多人悄悄把“永不言弃”写进座右铭。高二学生丁钰默观影后主动报名校运会3000米长跑,他说:“苏桦伟用一条腿跑赢命运,我有什么理由退缩?”
教学中的王婷。
在九华中学高三(1)班的走廊上,王婷正拎着用晾衣架改装的“土味单摆”——铁丝弯成挂钩,钓鱼线拴着小铁球,黑板擦当摆锤配重。“瞅准咯!这摆晃得越浪,算出来的重力加速度越准!”她晃悠着自制的教具,逗得学生直乐。
教研组研讨现场。
王婷的课堂总带着生活味儿。作为学校与长沙市一中“教师双循环”的首批“交换生”,每周四下午,她雷打不动泡在云端物理教研活动里,和长沙一中的名师交流、学习,还参与班主任培训、名师讲座、教学研讨等活动。去年,她把名师的“气压课”改造成“九华特制版”——让学生用矿泉水瓶、吸管自制成“循环小喷泉”。这套取自喷泉的水管“戏法”,竟成为现象级课堂变革。
能力锻造:在“摔打”中学会奔跑
学生在射击馆内训练。
射击馆内,15岁的刘敏君屏息凝神,举枪的手臂微微颤抖。2022年省运会决赛最后一枪,她顶着0.3环的劣势扣动扳机——10.9环!这个曾因“打气球赢娃娃”与射击结缘的姑娘,如今已是省青少年射击冠军。每天举枪数小时的枯燥训练,她却笑着说道:“教练教会我的不是瞄准靶心,而是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专注。”
而在射击馆一角,教练黄海正用卷尺给学生量臂展。这个被学生戏称“黄三点”的汉子,总念叨着“肩膀、肘尖、虎口三点连成外卖!”他说,射击要像点外卖一样精准。训练馆里常年飘着风油精味,是黄海给学生们提神的办法。有次暴雨天停电,他举着手机电筒让学生继续练稳定性:“靶子看不见?心里那杆枪得永远亮着!”
学生参与劳动教育。
九华中学的“能力培养清单”充满挑战:七年级新生要用100个塑料瓶搭建环保装置,八年级学生需完成万字读书笔记,九年级寒假必须坚持30天体能打卡。斩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的曾晨希说:“老师从不告诉我们答案,但总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
个性发展:三十个社团点亮“星光”
学生体验传统扎染技艺。
每周五下午的非遗工坊总是墨香弥漫。七年级学生曾庆庆手握毛笔,在油纸伞上勾勒国潮图案,细腻笔触让非遗传承人连连称赞。两年前,这个因成绩平平而自卑的女孩,在社团课上发现了自己的艺术天赋。“现在运动会的班旗、文化墙的插画都出自我手。”她骄傲地展示着作品集。
舞蹈社团排练。
从射击队到AI机器人团,从经典诵读团到心理剧社,九华中学30余个社团如同“人才孵化器”。校长谢小红坦言:“我们不怕孩子‘偏科’,只怕他们找不到热爱。”近年来,九华中学文学社社长出版诗集,射击战队斩获全国、全省奖项——多元赛道上的绽放,印证着“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协同育人:家校社共绘“成长同心圆”
2020年5月,一张恶性肿瘤的诊断书,让15岁的朱妮妮(化名)坠入冰窟。当她的父母面对高额治疗费绝望时,九华中学师生连夜发起募捐,最终凑齐“生命基金”。化疗期间,班主任每天给她直播课堂,同学轮流录制加油视频。如今康复返校的朱妮妮说:“这场病让我读懂了两件事——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光芒。”
“以前总催孩子学习,现在学会了先听她的声音。”家长陈美华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家长学校”专栏,逐渐找到与青春期女儿的相处之道。九华中学通过线上专栏、线下家访、家长学校揭牌等举措,让教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奔赴”。去年“万师访万家”活动中,教师们走进2000多个家庭,为特殊学生定制成长方案和职业规划。
马灯下的辅导桌。
这样的师生情谊甚至跨越了时空。今年已顺利通过今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面试的胡孜妍,在给母校的报喜信中动情写道:“考研最崩溃的夜晚,我总会想起高中时在走廊‘马灯夜读’的情形,老师给我面批辅导,汗水浸透了她的衬衫。”如今,走廊上的这张特制的桌子,被学生们称为“马灯下的辅导桌”,成为九华教师“用陪伴点燃希望”的鲜活注脚。
这种关怀延伸至每个细节:心理教师为留守学生开设“树洞信箱”,食堂设置“校长午餐日”倾听学生心声,家访时教师会特别观察“孩子卧室是否有一盏台灯”。
开展机器人社团活动。
翻开九华中学的毕业生相册,能看到无数蜕变故事:曾是“网瘾少年”的赵梓晨成为机器人战队队长,内向的农村女孩戴海旭在辩论赛上侃侃而谈,因家庭变故自闭的赵曦(化名)最终考上湖南师范大学……“在这里,我学会了重要一课——成长不是超越别人,而是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2022届毕业生彭有余在毕业演讲中说道。
从“基础薄弱校”到“城区优质校”,从“借力名校”到“自成品牌”,九华中学用“慢教育”的智慧证明:真正的优质教育不是把学生塑造成统一模板,而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姿态”。正如该校党总支书记谭鼎铭所言,“每个孩子都有专属花期,教育是守望成长的修行”。
来源:红网
作者:楚湟 李霞飞
编辑:凌雨晴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