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教师斩获全国农民教育培训说课大赛特等奖
2025-10-01 16:46:27 字号: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教师斩获全国农民教育培训说课大赛特等奖


图片7.png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2025年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大赛全国总决赛落下帷幕。在这场汇聚全国31个省级赛道精英、堪称农民教育培训领域“最高竞技场”的赛事中,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教师陈晓芬,凭借扎根农业教学的深厚积淀、直击农民生产痛点的课程设计,在讲课展演环节以绝对优势摘得全国特等奖。

她的夺冠,不仅展现了卓越的个人实力,更以一份鲜活的“夺冠样本”,印证了学校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领域的标杆水准与硬核实力。

破局:从中职讲台到田间课堂,学校协同体系托举“跨界”勇气

“刚接比赛通知时,我心里直打鼓——平时给中职学生上课,讲究知识体系完整;可农民培训要的是‘接地气、能管用’,我怕自己的课走不进田间地头。”陈晓芬坦言,最初对“教学适配性”的顾虑,让她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

这份犹豫,在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跨领域师资培育”协同机制启动后,迎刃而解。

学校培训科第一时间牵头组织农民培训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深耕一线的同事分享“如何把农机维修技术讲成农民听得懂的‘土办法’”;教研室则结合她的“汽车维修”专业优势,梳理出“微耕机的常见故障排除”“农机维护保养”等与农民需求高度契合的课程模块,用周边农户的真实案例帮她打消“理念不被认可”的焦虑。

图片9.png

逆袭:昼夜打磨补短板,全周期护航筑牢夺冠底气

近半年的备赛路,最让陈晓芬难忘的是半决赛后的“自我较劲”。

因过度紧张,她语速飞快,准备好的10分钟展示时间被剩下了接近一分半钟,赛后复盘时懊恼得睡不着觉。但这份遗憾,很快在学校“全周期护航”机制下转化为打磨动力。

白天要完成中职教学任务,她就把备赛时间“挤”在午休和深夜:宿舍书桌前架起手机,每讲一遍课程就录下来,回看时逐帧调整手势、眼神,反复练习“把语速放慢、把细节讲透”;遇到“如何用农民语言解释故障现象”的难题,她在学校“师资互助群”里一发问,教研室专家半小时内就传来修改建议,还附上实际维修案例;就连比赛前几天,她梦里都在琢磨“课堂环节衔接”,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把灵感记下来,生怕错过一个能让课程更实用的细节。

“不用操心杂事,能专心打磨课程,这是我能走到最后的最大底气。”陈晓芬说,这份从容背后,是学校各部门的“无缝支持”。

决赛当天,陈晓芬彻底放下“争名次”的执念,把赛场当成了田间故障排除:用实际农户遇到的故障案例导入,把“现象—成因—措施”都讲得具体;讲到实操部分,她站在农民实际角度出发,用“银行卡”替代专业工具,降低维修成本,瞬间拉近与“学员”的距离。

这份“把课堂搬进田间”的从容,正是学校“课堂教学+实训基地”模式的生动落地,最终打动了所有评委。

图片8.png

解码:从“高光夺冠”看学校乡村振兴育人体系的硬实力

陈晓芬摘得全国特等奖,绝非偶然,而是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长期深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结出的累累硕果。

作为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的核心阵地,该校始终坚守“田间地头建学院、产业链上促振兴”的办学定位,将“培育懂农民、传技术、有温度的教育者”作为核心目标,构建起一套从理念到实践的完整育人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学校推行“分类+分层”精准设计,针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返乡创业青年等不同群体,分别开设“粮食高产技术”“农产品电商运营”“特色作物种植”等课程,确保内容“农民需要、学了能用”;在师资培育上,实施“双师型”成长路径,要求教师每年至少3个月扎根田间实训,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让“讲台上讲的”和“农民田里用的”精准对接。

陈晓芬正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她曾参与学校“水稻绿色种植技术”下乡项目,跟着农技专家走村入户,那些在田间积累的经验,最终成了她赛课中最打动人的“加分项”。

“陈晓芬的获奖,是学校‘中职教育+农民培训’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学校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学校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建强12个田间实训基地、深化农民培训跟踪服务,已培育出多名省级优秀农业培训教师,累计为湘潭乡村振兴输送技能型人才超万人次,真正实现了“让技术扎根田间,让人才支撑振兴”。

来源:红网

作者: 周千榆

编辑:杨莉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