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开展两年有余,经两次提质扩容后,每天4000名师生在“1+3+4”课程体系中触摸信仰的温度。目前,活动累计迎来研学团队400批次,研学学校1252所,师生总数超93.78万人。年初,这一活动被评为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近期,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韶山,走近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发掘他们在这场红色研学中展现的红色精神,找寻这场红色研学活动得以“走出”湖湘大地的理由和底气。

10月31日下午,“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开班式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兴夏 刘放明 湘潭报道
深秋的韶山,红枫如燃,燎原般的“烈焰”漫山遍野,将韶峰沟壑染得炽热夺目。苍松翠柏挺如守岗的哨兵,墨绿枝叶间嵌着点点金红,恰似革命精神在岁月淬炼中愈发鲜亮,灼灼不灭。
10月31日清晨6点,晨雾轻笼韶山冲,红枫缀着晶莹凝露,如红星般点亮了黛瓦白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此时,在韶山学校思政营地,灯光陆续点亮每一间宿舍,透过窗户,如同韶山冲里的点点繁星。
7点15分,研学助理清点完各自带领班级的人数后,团长彭尧带领着1号团的476名学生,迎着朝阳开启了新一天的研学旅程。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全新的红色研学体验,而对于彭尧来说,这是他近三年来在韶山冲工作的普通一天。

下午3时许,研学助理带领学生有序前往毛泽东广场。图为队伍正在等待过马路。
在“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中,共有8名团长和122名研学助理。这群平均年龄仅为25岁的年轻人,是红色研学的“领航员”,带领着孩子们在红色精神的海洋里遨游。
促运转:当研学活动的“耦合器”
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旁,银杏叶随风簌簌飘落,每一片秋叶的脉络里,似乎都藏着韶山冲特有的红色记忆。如何让数千名师生每天有序高效地共享韶山的红色资源,考验着“领航员”们的智慧。
上午8点,彭尧带领1号团结束了毛泽东同志故居的现场教学课程,列队奔赴毛泽东广场。他既是“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的总团长,承担8个团在线路、时间上的协调和安全责任,也兼任1号团团长,要管好全团的研学全过程。
“每个团线路如何走,同线路两个团的出发时间需要间隔多少分钟,路途需要保持怎样的速度,有可能出现哪些状况……这些都是需要团长考虑的问题,也都需要提前准备各种预案。”彭尧一边说话,一边看着后面团队的行进状态,“我们就像耦合器,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对队伍作出不同调整。”

彭尧作为总团长,在毛泽东广场作开班前整队。
研学季的韶山冲,每天有近4000名师生参与的红色研学。在韶山红旅集团的计划调度下,他们被整编为8个团,每个团有8至13个班不等。每个班由一名研学助理引导和讲解,如同临时班长,全程陪伴着班上的数十名学生,完成从开班仪式到主题班会的全套课程。
9时许,4号团团长李雨腾带领该团(A线路)的同学们,正在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上思政课。“别看我们有时候并不忙,其实所有的工作都存在这里……”今年25岁的李雨腾指了指自己的头,晒得黝黑的脸上写满自信与笃定,“可以说,学生在韶山冲每迈出一步,团长的脑子里都有一本账。”
李雨腾当天所带的团,是由攸县建坤高级中学的10个班共计536名学生组成,分为A、B两条线路研学。“以前经常顾此失彼,手忙脚乱。”他介绍,同一个授课点每天可能要上数十堂思政课,每一批学生必须准时准点到达指定位置,“就像列车时刻表一样”,否则会出现“这边学生扎堆,那边空无一人”的现象。

李雨腾在韶山学校思政营地整队。
“后来,我让每个研学助理随时在群里报告自己所带学生的位置,做了一段时间的统计、分析和调整。”李雨腾自信地说,“现在,在研学助理的默契配合下,时间误差基本可以控制在1分钟之内。”正是这种精准把控,让红色研学课程在有序流转中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每天在团与团之间、团长与研学助理之间、团与场馆之间的磨合下丝滑运转。这种高效协同的背后,是团队对“扩容更要提质”理念的坚守。
保平安:做研学师生的“安全员”
每天数千名青少年学子涌入韶山冲,为这片红土地增添蓬勃朝气的同时,也让作为地接方的韶山红旅集团增加了不小的安全压力。在一线的团长和研学助理们,就是这一压力的直接承担者,他们共同构筑起研学安全的立体防线。
从机制上消除研学安全隐患,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研学纪律,是确保研学活动运行安全的重中之重。
除1至3团驻扎的韶山学校思政营地位于核心景区外,4至8团驻扎的华润营地、今朝营地、世纪明德韶山营地均与核心景区存在数公里的距离,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多几次乘车过程,因此保安全的压力也就更大一些。

学生有序前行。
“初、高中生几乎都未成年,很多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强……”对于彭尧来说,这是安全隐患的最大诱因,也是他最大的压力所在。为了应对纪律问题,每一个团都建立了一个由研学助理、班主任、安全员组成的研学纪律沟通群,一般纪律问题基本都能在群里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则由团长上报后与学校领导沟通协商处理。”
“每天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应急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彭尧介绍,每个团除了安全员以外,还有随队医生,每个营地也都设置了医务室,“学生感冒发烧或产生的小擦碰,都能妥善处理。”
省韶山管理局出台的《“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课程规范与组织实施办法(试行)》,更从制度层面明确了安全保障标准,让“安全员”们的工作有章可循。
午餐过后,各团团长和研学助理将返程的学生送上车后,又在车站接到了从株洲市和衡阳市衡南县赶来的3443名师生。无缝衔接的工作节奏,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在韶山学校思政营地,1至3团的学生在各自寝室安顿后,2:50分准时集合整队,他们将步行前往毛泽东广场,参加3:30分举行的开班仪式。这时,研学助理们已对各自负责的班级进行了三次清点人数。

李雨晴向记者展示随身携带的急救包。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队伍每次集合、每个授课点位都需要清点人数,一天单点名就不下20次。”在1号团研学助理李雨晴的心中,学生的安全永远摆在研学工作的首位。“我们每个研学助理都配备有一个携行包。”她一边说一边打开腰间的包,除了外置的扩音器、雨伞和水杯外,里面还有一个急救包,“以备不时之需”。
每天数千人的研学活动,且主体均为未成年人,安全问题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也是团长和研学助理们始终紧绷的那一根弦。
当典范:成红色韶山的“孤勇者”
下午3点30分整,韶山毛泽东广场的松柏随风轻摇,研学师生整齐列队。孩子们衣领上的红色徽标,随着呼吸轻轻起伏,如同一簇簇跳动的星火。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冲破胸膛,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像是在向伟人承诺,向历史承诺,更向自己的初心承诺。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响彻云霄。
在现场宣誓的,不单是在场师生,也包括130名团长和研学助理。他们为红色研学工作全身心投入,便是对誓言最为响亮的回应。
彭尧介绍,由于早上要做各项准备工作,晚上要查寝、召开复盘会等,“总体上比学生早起半个小时、晚睡1个半小时。”他说,只有周日下午才能好好补个觉,周一中午又进入新一轮循环。
彭尧是韶山本地人,即使离家仅十多分钟车程,也让他无法天天陪伴父母。“就算我每天回家,到家11点,父母都睡了,早上5:30起床,天没亮就得出发……人都见不到,回家又有什么意义?”他笑笑说,“再说,我住在宿舍,心里踏实些。每一个学生来到韶山,都是一个家庭无声的嘱托,万一有突发状况,我就能及时处理。”
团长和研学助理的这种工作状态,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别人上班都是朝九晚五,到你这里,同学结婚你没空,晚上宵夜出不来,周末约球没时间……”两年多来,这样的抱怨信息,彭尧的手机收到很多。
甚至父母曾几次问他“你到底一个月挣几万?”“一天到晚不落屋,什么时候才能成家?”被问及终身大事时,彭尧的脸上浮现些许腼腆:“根本没时间接触外面的人”。
“别人不理解我,我倒是能理解他们,毕竟隔行如隔山。”彭尧望向广场上的毛泽东同志铜像,“我的工作,比一个月挣几万甚至当大老板,都更有意义……”

研学助理的脑海里总有一些游戏,用于和学生们互动。
研学助理李雨晴的家,就在韶山冲。这个从小便与外婆相依为命的24岁姑娘,以“每天睡眠6小时,行走2万步”的勤恳与毅力,承担起了照顾好外婆、当好研学助理的双重责任。
“我比参加研学的学生大不了多少,却能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参与者,这对我是一种难得的历练。”她眼镜背后那双眸子里,写满坚毅。在她看来,自己不仅是研学活动的陪伴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递者。

研学助理彭江鸿收到学生为他作的诗。
山风吟唱,传递着不朽的信仰,让深秋的韶山更添几分厚重与滚烫。
这群年轻的团长和研学助理们,正以自己的青春,描绘着红色精神的传承图谱,在韶山冲奏响了“少年强,则国强”的激昂乐章。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兴夏 刘放明
编辑:楚湟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