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学三明医改 看湘潭实践③丨不拼规模拼“特色”,“大病不出市”的破题之道
2025-11-11 16:51:37 字号:

学三明医改 看湘潭实践③丨不拼规模拼“特色”,“大病不出市”的破题之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通讯员 叶志强 苏艳敏 湘潭报道

您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家里有人生了比较复杂的病,第一反应就是往省城的大医院跑。一路奔波、挂号排队、异地食宿……“看病难”三个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焦虑与艰辛。

几年前,湘潭同样面临这道考题:如何把病人留在本地?如何让群众看病不再“舍近求远”?

答案并不复杂,学三明,而不照搬。湘潭思考的是,如何强健自身的“筋骨”?“四面开花不如握指成拳”,他们将力量集中到关键一点——培育特色专科。

简单来说,不做“万金油”,要争当“单项冠军”。

WechatIMG363副本.jpg

湘潭市首例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在市中心医院完成。

突破壁垒,助力“大病不出市”

日前,35岁的周红英在家人与医护陪伴下,缓缓走出湘潭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的层流洁净病房。

她刚接受了一场特殊手术——输注女儿妞妞(化名)的造血干细胞。这是湘潭首例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周红英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希望治愈的手段。然而,她没有相合的同胞供者,中华骨髓库中也未找到合适供者。危急关头,移植团队提出新方案,由她13岁的女儿作为供体,进行单倍体相合移植。

“单倍体”意味着母女基因只有一半相合,移植风险极高。血液科团队反复推演风险,全程精密护航。移植后第9天,好消息传来,干细胞已在妈妈体内“生根发芽”。

“以往这类患者要去长沙甚至北上广,移植前至少要准备40万元左右。”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罗自勉说,周红英这次在“家门口”的移植,目前总费用约16.9万元,自费部分仅4.4万元。

微信图片_20250226180712.jpg

湘潭市中心医院以重点学科为龙头,打造优势学科群。

这样的技术突破,正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多个学科发生,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大病不出市”。

近年来,湘潭市中心医院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强专科、创特色、树品牌”,推动专科建设向高精尖技术和重大疑难疾病诊疗转型,并以重点学科为龙头,打造优势学科群。

针对高难度手术需求,湘潭市城市医疗集团柔性引进涵盖肿瘤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等学科国内外相关领域顶尖专家团队,构建专病攻坚“智囊团”,打造带不走的“国家队”,真正实现“病人不动专家动”,让湘潭及周边群众在市内就能享受国内顶级专家的精准诊疗。2024年,湘潭市中心医院院共开展专家手术指导200余例,高难度手术占比达60%,患者康复效果显著提升。

WechatIMG295副本.jpg

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时光守护”认知症照护专区。

洞察需求,精准开辟赛道

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时光守护”专区,老人们专注拼图,护理员轻敲音乐墙,笑声此起彼伏。这里不像医院,更像一个温暖的家。

可谁能想到,这家如今“一床难求”的医院,曾一度濒临倒闭。

“在运营压力加大的今天,公立医院能否找准赛道,已成为破局关键。”医院负责人道出核心。

他们发现,传统养老机构中,医疗与照护常是“两张皮”——老人一旦生病,就需往返于医院和养老院之间。这一痛点,恰成为医院发挥专业优势的突破口。

依托三级康复医院的专业基础,市六医院不做简单的“医院+养老”,而是打造覆盖全周期的“医养融合体”。如今,全院1400张医养床位常年满员,十六年来累计服务超5万名失能、失智老人及临终关怀对象。

“妈妈失能后,我们终于不用再奔波于医院和养老院之间。”雨湖区李奶奶女儿的一席话,道出无数家庭心声。

图片4.jpg

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学科矩阵蔚然成形。

如果说市六医院在“夕阳红”中找到“朝阳产业”,那么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则走通了“高位嫁接”的快速成长之路。

曾经,在湘潭乃至湖南中部地区,要看顶尖精神科,很多人只能奔赴长沙甚至北上广。

“一号难求”,一路奔波,身心俱疲。”转机来自一场跨越千里的“牵手”。

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成功“联姻”国内顶尖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为其在中部的首家协作医院。这意味着,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被实实在在地“搬”到了湘潭人家门口。

但“联姻”只是开始,没有人才,再好的平台也是空中楼阁。面对高层次人才短缺,医院开启“人才逆袭”。

三年间,高学历人才总量增长近七成,并历史性引进首位精神卫生专业博士。人才队伍从“零星点缀”壮大为“梯队成林”。

“这几年,医院对科研越来越重视,氛围越来越浓,我们年轻人成长得特别快!”青年医师李震阔的这句话,成了这场变革最生动的注脚。

有了人才“活水”,学科建设水到渠成。精神科、临床心理科双双高分获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使市五医院成为全省市州中首个拥有“双重点”的精神专科医院。老年医学、中医康复等5个学科跻身市级重点专科;物质成瘾、儿少心理等6个特色专科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学科矩阵蔚然成形。

WechatIMG3914.jpg

市级专科医院各自牵头打造专科中心,避免同质化内耗。

全市一盘棋,系统化构建专科生态

特色专科的“点”上的突破,离不开全市“面”上的系统谋划。湘潭的顶层设计非常清晰:把“一个区域当成一家医院来打造”。

一方面,资源整合,做强龙头,按照“总医院、大统合”思路,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与湖南大学共建附属医院,建设国省临床重点学科群,做强市域龙头。

另一方面,精准定位,错位发展。市级层面“精准导航”,明确每家医院的“主攻方向”。比如,市妇幼保健院、市五医院、市六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口腔医院各自牵头打造专科中心,避免同质化内耗。

同时,湘潭市还依托省级医院,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建立中医药、妇幼保健等中医(专科)联盟,形成纵向分级,横向分诊,上下联动,左右协同,资源互济的矩阵式医联体,推动专家、资源、病种有序下沉和分流。

微信图片_20250516224900_副本.jpg

设立大病管理服务中心。

为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医疗的需求,湘潭从供需两端同步发力。

供给侧,近三年投入1.2亿元支持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累计建成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3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池,首期注入资金3000万元,培育“莲城医卫名家”50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湘潭研究所、国医大师刘志明工作室等高层平台相继落户。

需求侧,设立“大病”转诊中心,开通服务热线,通过大数据动态监测异地就医人员、病种及流向,精准识别并服务“大病”患者。

“我们积极对接国内顶尖专家团队,邀请专家来潭会诊手术,让疑难重症患者在市内即可享受国家级诊疗服务。”湘潭市卫健委负责人表示,大病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以来,12个专病团队开展MDT会诊833场,邀请专家来院手术189台,远程会诊17场,市域内住院量占比达91.07%,群众就医负担大幅减轻。

记者手记:

医改是全国各地的一道“共答题”,湘潭的做法不乏启示。

对地方医院,“精而强”是比“大而全”更可持续的路径;对区域医疗,“特色发展”是超越“同质竞争”的真正智慧。支撑这份智慧的,是湘潭构建的严谨逻辑闭环:以精准定位为“舵”,以人才集聚为“本”,以需求洞察为“源”,以区域协同为“纲”。

这套打法或许不如建大楼、添设备那样“显绩”,却真正锻强了区域健康服务的“内功”与“定力”。当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精准、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不仅是“看病难”的化解,更是医改为民初心的生动写照。

来源:红网

作者: 杨莉莎 叶志强 苏艳敏

编辑:凌雨晴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