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筑坝”“疏浚”“导流”,湘潭县法院巧用治水智慧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2025-11-11 22:26:23 字号:

“筑坝”“疏浚”“导流”,湘潭县法院巧用治水智慧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佳俊 通讯员 周朕 张思思 湘潭县报道

“没想到法庭办事效率这么高,我们一年扯不清的烦心事在这里一天就解决了!”日前,在湘潭县人民法院花石法庭,一对协商离婚的夫妻因彩礼返还比例问题僵持不下。在法官、民警和调解员组成的“解纷铁三角”联合攻坚下,仅用24小时便化解了这起纷争,当场交接款项、办理手续。

这起纠纷的快速、圆满解决,正是湘潭县人民法院近年来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多元联动先行调解新格局,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的生动体现。该院借鉴治水智慧,逐步形成了“源头筑坝、中段疏浚、末梢导流”的系统性工作方法,让大量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消弭于诉前。

今年以来,该院通过先行调解成功化解案件843件,其多元解纷工作经验被省高院向全省法院推介。

溯源筑坝 治纷争之源

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如同为江河筑坝,需要稳固的基础和强大的合力。湘潭县法院依托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平台,不断完善多元解纷体系,运用平安建设机制,推动调解责任层层压实,形成了各方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为了将解纷网络延伸到专业领域,该院深化“总对总”诉调对接,积极引入中小企业协会、住建局等多家专业性调解组织与行政机关的力量,构建起一张覆盖广泛的协作网络。

在一起涉企侵权纠纷中,两家同在天易经开区的企业因管道铺设问题对簿公堂。湘潭县法院迅速启动“法院+”联调机制,与经开区管委会共同商讨方案,通过数轮走访座谈,最终促成双方和解,既保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保障了被告企业的正常经营,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针对物业纠纷这类易引发群体矛盾的重点领域,湘潭县法院创新推出了“法院+住建+社区”联动调解模式,近3年累计化解物业纠纷449件。

640_副本.jpg

物业纠纷调解现场。

在易俗河镇某小区门面物业费纠纷中,部分业主因对合同签订程序及服务标准不满,长期拒交费用。承办法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联合县住建局物业股负责人和社区负责人,利用周末时间上门召开联席会议,现场听取各方诉求,共同释法明理。

最终,物业公司与业主们就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达成共识,不仅涉诉案件得以解决,更带动了其他业主主动协商,从根源上平息了潜在的群体性矛盾。

开渠疏浚 畅化解之道

如果说源头治理是“筑坝”,那么优化流程、创新方法就是“疏浚河道”,确保纠纷能够快速、顺畅地分流与化解。湘潭县法院着力在畅通渠道、提升效能上下功夫,打造出线上线下融合、标准与特色并存的解纷体系。

在诉讼服务中心,湘潭县法院铺设了一站调解“高速渠”。该院聘请的特邀调解员常驻中心,确保纠纷从登记、调解到司法确认全程无缝衔接。同时,该院编制了涵盖物业、家事等八大类常见纠纷的《调解工作指引》与《案件情况要素表》,通过标准化、文本化的示范操作,帮助调解员快速定位争议焦点,显著提升了调解的规范性与效率。

科技赋能则为纠纷化解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该院深化“互联网+调解”应用,充分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云间”庭审系统等,打破空间、地域限制。

在一起涉外离婚案件中,一方当事人身在国外,法官通过“云上法庭”组织线上调解,仅用半小时便促成相隔千里的双方签署协议,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赢得了当事人的赞誉。

此外,湘潭县法院还立足人民法庭,延伸出各具特色的“基层善治”渠道。射埠法庭精心打造的“乡贤朋友圈”机制,便是其中一抹亮色。该机制将曾成功通过调解化解纠纷的当事人转化为特邀调解员,利用其“过来人”的身份优势和乡土信任资源参与新案件的调解。

3_副本.jpg

法官利用“乡贤朋友圈”调解工作法在射埠镇综治中心调解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

在一起仅有零散转账记录、事实难以查清的“无头”借贷案中,一位乡贤调解员从自身经历和“信义”观念出发进行劝导,与法官的法理分析相辅相成,最终促使原本各执一词的双方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这种“法庭主导、乡贤参与”的模式,不仅化解了矛盾,更修复了社会关系,使调解协议自动履行率超过90%,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

精准导流 收长治之效

先行调解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解决眼前的纠纷,更要防范潜在风险,巩固调解成果,实现长效常治。湘潭县法院在“精准导流”上下足功夫,致力于构建一个从风险预警到成果固化的完整闭环。

该院将风险预警机制贯穿于先行调解全过程,如同设立精准的“水文监测站”。在调解中,法官们敏锐识别并清单化管理敏感型、涉众型风险隐患,通过综治中心渠道常态化向党委、政府报送,为上级决策和风险稳控提供支持,成功将多起可能激化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24年,青山桥法庭受理了一起因土地权属引发的健康权纠纷案件。堂兄弟两家因坟地界线问题长期积怨,最终从口角争执演变为持刀伤人事件。承办法官敏锐地意识到,这起案件表面是人身损害赔偿,根源却在土地权属争议这个“火药桶”上。如果仅仅就伤害赔偿作出判决,根本矛盾依然存在,随时可能再次爆发。

2_副本.jpg

调解现场。

为此,法庭立即启动联动机制,联合司法所、平安办等多个部门,将调解现场直接搬到争议山地,从法理、人情、村规民约等多角度进行疏导,不仅促成赔偿协议当场兑现,更关键的是组织双方现场指界、当场开挖定界,用一道清晰的界线彻底消除了争议根源,实现了彻底的定分止争。

为确保调解成果不回流、不反复,湘潭县法院畅通了司法确认的“绿色通道”,为有效的调解协议加上“法律保险”,使其具备强制执行力,避免了“调而无果”的困境。

在一起医患纠纷中,年近七旬的胡某某在接受手术后不幸离世,家属与医院发生激烈争执。县医调委联合法院介入调解,在充分听取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和人情事理等角度反复释法析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院随即启动司法确认程序,经认真审查后迅速下达民事裁定书,确认调解协议效力。次日,赔偿款项即按协议履行完毕。

2023年以来,该院完成司法确认案件61件,极大地提升了调解协议的权威性和当事人的自动履行意愿。

从离婚彩礼纠纷24小时化解,到跨国离婚案半小时云端解纷;从乡贤参与破解借贷谜题,到多部门联动厘清地界,湘潭县法院用实践诠释了“治理一域、滋养一方”的深刻内涵。

在这幅多元联动的诉源治理新画卷中,古老的治水智慧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司法为民的初心与基层治理的创新交相辉映,正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加和谐稳定的明天。

来源:红网

作者:吴佳俊 周朕 张思思

编辑:凌雨晴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