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把课堂搬进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聚焦湘潭医卫职院产教融合新路径
2025-11-26 15:56:52 字号:

把课堂搬进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聚焦湘潭医卫职院产教融合新路径

产教融合如何做实,校企合作怎样深化?这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必答题。“过去我们最头疼的就是新员工入职后还要花大半年时间培训,现在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上岗就能独当一面,真正解决了我们医疗器械企业的人才瓶颈。”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华芯医疗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园区企业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湘潭医卫职院”)直面区域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携手政府、行业、企业、园区,共同构建“政行校企园”五方联动的产教融合新生态。通过把学生搬进园区、把课堂搬到企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学校不仅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的新路径,让更多职教学子在医疗器械领域绽放光彩,更通过精准育人有效破解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难题,为园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与发展动力。

跟着产业走,围着需求转

走进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的某检测实验室内,一群来自湘潭医卫职院医疗设备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医管学院”)的学子正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专注学习医疗器械产品的检测流程与标准。这一“沉浸式”教学场景的背后,是校企园三方多年的默契协作与深度磨合。

2019年,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正式落户湘潭。随着数百家医疗器械企业陆续入驻,园区快速发展背后,一个现实问题日益凸显:企业对管理者代表、医疗器械注册、质量主管、检验检测等专业人才需求迫切,预计未来几年人才缺口将持续扩大。

面对产业呼唤,作为湖南省内唯一开设医疗器械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湘潭医卫职院主动应对、积极作为。2022年,在湘潭市政府主导,省、市药监部门支持下,学校与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及园区内多家优质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在此合作基础上成立了“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学院”,同步设立“医疗器械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构建起“政行校企园”五方联动的产教联合体。

“过去培养人才,学校往往是‘单打独斗’。现在完全不同了,我们直接深入园区和企业,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医管学院负责人道出了合作带来的深刻变化。这种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办学模式,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

跟着产业走,围着需求转——这不仅成为医管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鲜明导向,更是其在职业教育改革大潮中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通过将教学场景延伸到产业一线,学院成功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创新育人模式,实现“三六”协同

产业学院的成立搭建了合作框架,而真正赋予其生命力的在于内涵建设的创新与突破。医管学院依托“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智能医疗装备技术”等专业,围绕园区企业紧缺人才方向,创新构建了以校企园为“三主体”的“六参与、六对接、六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六参与”机制让产业园和企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面试组班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到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内容、编写教材,再到担任学徒制导师参与教学与技能训练,最后参与学生考核评价以及实习就业安排。企业不再仅仅是人才的“使用者”,更成为了人才培养的“共同缔造者”。

“过去,企业常常抱怨学生上手慢,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而学校则困惑于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医管学院一位资深教师坦言。为破解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校企园三方经过多次研讨论证,最终确定了“六对接”育人路径:对接三方需求签订协议,实现三主体育人;对接岗位选人,招生即招工;对接岗位任务育人,课程内容对应职业标准;对接生产过程教人,课堂对接车间;对接企业标准考核人;对接职业发展留人,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

让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专业学生朱梦娇印象深刻的是,企业导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做医疗器械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朱梦娇至今记得,第一次参与企业的耗材制作时,她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却在实操中不够严谨。“老师很耐心地指导我,叫我不要紧张,沉着、细心、认真地去做就行了。”朱梦娇说,正是在企业导师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她在一次次实践训练中向“零误差”的目标靠近,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由于表现出色,朱梦娇在今年毕业后顺利留在了实习公司就职。

这种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延伸至学生职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六融合”机制,学院实现了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实训场景与工作现场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新格局。

“双循环”培养,赋能“双师”团队

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落地见效,产业学院创新实施“双循环”模式,共同培育既懂教学又熟悉产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

学校建立常态化教师企业实践机制,定期选派骨干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到园区挂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园区及企业则选派技术骨干组建兼职教师库,并成立相关工作室。通过校内教师“学校培养-企业兼职”、企业骨干“企业任职-学校兼课”的双循环模式,实现校企人员的双向流动、共同成长。

“这种‘双循环’模式打破了校企人员流动的壁垒,让学校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也让企业专家能够将一线经验带入课堂,实现了优势互补。”医管学院老师表示。目前,通过这种模式,学院已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产业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真实工作场景的营造。“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内,课堂无限贴近车间,学生无缝对接生产线,在‘真刀真枪’中练就岗位所需的过硬本领。”学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产业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进入园区企业工作,这些学生因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产业学院学生刘朝东的成长轨迹最具代表性。在校期间,刘朝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老师的推荐下参与重点技术项目,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的工作态度,在项目中表现出色。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他所在的团队成功斩获金奖。

“指导我的老师是在企业历练过的,他们不仅专业知识扎实,技能也相当过硬。”他感慨道,“这次比赛让我在行业前沿领域找到了职业方向,也让我对医疗器械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如今,刘朝东正在企业实习,正是因为在校期间锤炼出扎实的技能,他在实习期间深受好评。

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让教师队伍受益匪浅。“学院多名教师通过产业学院完成企业跟岗实践,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部分教师已成长为既懂教学又精通技术的行业专家。”医管学院负责人表示,这种双向赋能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

多维共建,夯实育人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产业学院通过多个维度的共建共享,不断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

在实训平台建设方面,学校依托医疗器械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校企园共同探索建设技术技能实训、技术技能协同创新、技术技能培训三大平台。实训平台将医疗器械企业文化、企业规范引入基础实训中心,将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引入专业实训室,配备符合岗位需求的基础实训设备,打造出真流程、真设备、真环境的实训条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服务能力。

在教学资源开发方面,学校创新实施“六进入”融合机制,共建多元化教学资源。依据产业学院各方向的岗位需求,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将企业岗位规范与标准引进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园合作组建联合课程教学团队,共同重构课程内容,将企业真实项目引进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将行业企业真实案例引进教材;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共同培养学生,将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任务引进课堂;将企业的标准与要求引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将企业项目引进技能竞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按照“岗位认知-岗位技能训练-岗位实践”三个环节,校企共育医疗器械人才。岗位认知环节通过组织学生进企业参观,聘请企业兼职老师进课堂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岗位,培养专业情感;岗位技能训练环节借助共建的技术技能实训中心,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进行技术技能的培养,同时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岗位见习;岗位实践环节则由园区企业与学生双方签订协议,企业针对岗位的实际需求,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共建机制,确保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落实,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出硕果,实现多方共赢

经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学院这片产教融合的“试验田”已经结出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园区的多方共赢。

一批标志性成果涌现:牵头制订了“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专业简介、立项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基地获评教育部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省国家级专业建设成果20余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模式已被15所院校借鉴。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一批高质量人才脱颖而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在省级专业技能考核中表现优异。近年来,学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金奖等省级以上竞赛奖项30余项,毕业生“双证书”率、毕业设计及技能考核合格率均100%,就业率96%、专业对口率超90%。毕业生岗位胜任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园区企业效益显著提升:园区总产值从2021年6.2亿元增至2024年30.46亿元,入驻企业从30家增至297家;为企业输送人才300余名,获专利授权24项,攻克技术难题20余项,完成成果转化11项。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产教融合新模式破解了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的多个难题:通过“政行校企园”五方联动,解决了职业学校对于人才培养需求认知缺失的问题;通过“三六”协同育人,解决了职教端与产业端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通过“四共”载体建设,解决了职教端与产业端资源不对等问题。这种模式实现了产教两端的身份认同从供需分离走向战略伙伴、产教两端从项目合作走向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与产业、教育与企业的多方深度融合。

从“校热企冷”到“双向奔赴”,从人才培养“隔靴搔痒”到“精准滴灌”,湘潭医卫职院通过构建“政行校企园”五方联动的产教融合新生态,不仅为医疗器械产业培养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紧缺人才,也为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展望未来,湘潭医卫职院将继续探索更深层次的合作,特别是在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方面进行创新尝试,让产教融合的纽带联系得更紧,让技能人才成长的道路铺设得更广,为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曹利敏

编辑:吴佳俊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