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书要么跑城里图书馆,要么只能翻家里那几本旧书,现在村里书屋什么书都有,还能借市图书馆的书,真是太方便了!”11月24日,雨湖区长城乡卫星村的王大爷拿着刚借的农业技术手册,笑得合不拢嘴。
从“静态藏书点”到“动态文化场”,从“单一借阅室”到“多元打卡地”……如今的雨湖区农家书屋,早已成了村民们离不开的“精神粮仓”。通过盘活资源、创新场景、做实保障,这些藏在乡野间的小书屋,正为乡村振兴添足文化底气。
资源活起来,借书读书不用愁
在雨湖区长城乡红旗村农家书屋,几张熟面孔天天报到:年过七旬的喻爷爷是红色故事的“忠实读者”,张氏兄弟则青睐《三国演义》漫画绘本。如今,书屋里琳琅满目的藏书,成了村里老老小小最惦记的“宝贝”。
为了让大家“有书读、读好书”,雨湖区把农家书屋和市、区图书馆连起来,推行“总分馆制”。不管是城里图书馆的百万册藏书,还是村里书屋的读物,全都统一编码、联网管理,实现“异地借还、通借通还”,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简版图书馆”的便利服务。
不光借书方便,书的种类也跟着“精准上新”。姜畲镇金马村书屋开展“点单式”服务,村民缺啥书、企业需要啥技术读物,随口一提就能满足。“我们厂里想拓展电商业务,跟村里说了一声,没多久就补充了一批电商运营的书,太对胃口了!”湖南金茶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笑着说。该村还推行村际书籍轮换,全年动态更新,确保书架上总有“新鲜货”,让书本真正帮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高校的优质资源也融进了书屋。长城乡卫星村、红旗村等农家书屋和湘潭大学商学院学生党支部长期合作,创新“书屋+课堂”模式,办起“周日课堂”“暑假趣味课堂”。大学生们不光给孩子辅导作业,还带来红色故事微宣讲、读书分享会,教大家画漆扇、做非遗手工。“在这里既能读到好书,还能跟着大学生哥哥姐姐学手艺,越玩越懂咱们家乡的文化!”村里的学生说。
场景新起来,阅读体验更丰富
走进姜畲镇青亭村蛙鸣庭院,书架上的书籍与窗外的田埂蛙鸣相映成趣。“以前住民宿只能赏景,现在能随手拿起一本书,坐在窗边看稻田、听蛙声,很是惬意。”游客李女士感慨。这座藏在民宿里的农家书屋,早已成了村民和游客共享的“田间文化客厅”。
响水乡红星村将书屋嵌入黄君珏烈士事迹陈列馆,以“书屋+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让读者在缅怀先烈中汲取精神养分;鹤岭镇晶鑫村则把书屋升级成文化服务综合体,依托靳江河畔的风光设计了“书香漫游线路”,把书屋和碑头景点、油菜花田串起来,看书、逛景两不误,还带动村里的文旅消费。
四季都有阅读活动,更让书香“不断档”。春天开展读书分享会、知识竞赛,书屋里充满诗情画意、生机活力;夏天有“书香伴童行”暑期营,孩子们再也不担心暑假孤单;秋天讲“耕读传家”的故事,手把手教大家传承农耕文化;冬天专门给老人办“反诈课堂”,老人跟着学防骗技巧,心里更踏实。
机制实起来,书屋越办越红火
资源盘活了、场景丰富了,更需健全机制筑牢根基。雨湖区创新农家书屋管理模式,构建“管理有队伍、投入有渠道、服务不断线”的长效机制。
在楠竹山镇金塘村的农家书屋,专职图书管理员把台账、固定资产打理得井井有条;党员、退休教师、大学生主动当志愿者,帮忙组织活动、引导借阅;热心村民自愿化身“文化管家”,盯着小微读书角和流动书柜,大家一起把书屋打理得干净整洁、运转有序。
服务提升的同时,各地还结合传统节日、农时节点创新形式,常态化开展特色活动。先锋街道推出“书香田野”“农民读书节”,设立“阅读积分奖励”,评选“阅读之星”,持续培育乡村阅读风气,让书屋成为群众“愿意来、喜欢来、常想来”的文化阵地。
资金保障同样重要,各地发动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出钱出力,凑起可持续的投入体系,给农家书屋长期运营注入“源头活水”。
如今的雨湖区农家书屋,早已不是简单的“藏书点”,而是串联起邻里情的“文化纽带”。在这里,老人们找到了晚年乐趣,孩子们学到了课外知识,乡亲们解决了生产难题。随着这些小书屋越办越红火,书香将继续浸润乡野,让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精彩,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湘潭日报社
编辑:凌雨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