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范生在工程训练中心合影。
培养面向未来的教师,需要怎样的视野与格局?湖南科技大学的回答是:必须拥抱科技,深入实践前沿。11月1日,一场旨在赋能未来教师的工程实训在湖南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卓越工程师学院)举行。该校两个年级的教育技术学公费师范生共同参与,亲身体验智能制造如何驱动社会生产与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是“师范+科技”育人理念的深化实践,更是学校主动回应时代命题,推动师范生培养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步,为公费师范生成长为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的卓越教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师介绍加工技巧。
走进工程训练中心的智能制造生产线现场,同学们近距离观摩智能制造产线的运行流程,深入探究产线的构成逻辑,并初步学习视觉检测、机器人操作及数控加工等核心技术。教师姜栋结合师范教育特色,阐释如何将这些工业技术转化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教学资源,使同学们对“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概念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快速成型技术讲解与实践现场氛围热烈。薛瑞、谢石龙两位教师在工程训练中心104室向同学们普及3D打印、增材制造及注塑成型的基本原理。同学们分组协作,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设计简易模型,全程参与3D打印的完整流程,亲手完成属于自己的实践作品。
激光加工与创意设计环节同样精彩非凡。在工程训练中心110室,李慧娟、姜栋两位教师细致解读了激光切割、雕刻的技术原理和安全规范。同学们结合教育场景进行创意构思,提交了包含姓名、教育相关几何图案等个性化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演示与指导下,他们成功获得了专属创意作品。
“从智能制造生产线到3D打印实践,此次工程实训让师范生切实体会到科技赋能教育的无限潜力。”参与活动的同学表示,未来他们会将所学所悟融入师范专业学习中,努力成长为能够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此次工程实训是学校推动师范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一项重要探索。借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强化了公费师范生的工程思维与科学思维,还进一步深化了“师范+科技”的育人理念。
今后,湖南科技大学将持续挖掘校内外的实训资源,搭建更多跨学科实践平台,创新师范生的实践方式,为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筑牢坚实基础。
来源:红网
作者:黄梓菲
编辑:楚湟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