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爷爷今年75岁,因中风导致右侧肢体失去行动能力,右手功能受限,右脚不能行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0月12日,在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含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他和家人急切想了解“是否还能重新走路”。
入院后,康复医学科团队为刘爷爷进行了详细而专业的康复评定,根据他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了一套针对性强、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案,包含肢体肌肉力量训练、平衡控制以及步态矫正等,配合理疗、针灸、药物等治疗。康复治疗期间,康复医学科医护团队耐心指导动作细节,密切关注情绪变化,鼓励患者坚持训练,经过十余天的训练治疗,刘爷爷身体状况和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康复成果的背后,都是团队对“精准康复”的坚持。从初诊评估到方案调整,从技术操作到心理疏导,全程围绕患者需求展开,确保每一项干预都科学、有效。
康复治疗的目标不仅是消除症状,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身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正如康复医学团队常说的,“能走路就不坐轮椅,能坐轮椅就不卧床。”康复治疗正是致力于帮助患者实现这一目标。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患者能够重新学习或改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如行走、上下楼梯、穿衣、洗漱等,从而恢复自主生活能力,减少对家人和社会的依赖。
需要注意的是,康复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这是因为康复治疗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运动医学、神经学、心理学等。只有经过专业评估和指导的康复训练,才能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康复效果。

偏瘫后想要重新走起来,好比是“重新学习走路”,关键在于练对方法、循序渐进。下面这三个核心原则,帮你走对方向,安全高效地康复:
先评估,后训练。开始康复前,最重要的一步是由康复医生或治疗师为你做一次全面的“身体盘点”。他们会评估你患侧肢体的力量、紧张度以及平衡能力,为你量身定制一套个人训练计划。这就好比盖房子前要先画图纸,能避免盲目训练带来的风险。
先打好“地基”,再学“走路”。别急着直接练习走路,就像盖楼要先打好地基,你的身体也需要先恢复基础能力。请重点关注以下三类训练:练力量,比如患侧腿的支撑练习,以及激活无力的臀部肌肉;练平衡,从稳稳地坐着,慢慢进阶到扶着墙安全站立;练姿势,在治疗师指导下,像模仿走路一样,反复练习正确地抬脚、迈步动作。
重点是要“练对”,不要“贪多”。康复初期,不要追求走了多久、走了多远。要把“每一步都走标准”作为最高目标。刚开始时,每天认真走5-10分钟就很好。一旦感觉腿脚僵硬、走路姿势开始变形,就是身体在发出休息信号,这时一定要停下来,千万不要硬撑。成功的康复不在于一次训练,而在于每一次都练得对,并持之以恒。
来源:红网
作者:许骞
编辑:杨莉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