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湘潭市首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摘录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谢文礼 编辑:曹利敏 2019-09-17 21:01:46
时刻新闻
—分享—

DSC_1047_副本.jpg

答记者问现场。

红网时刻湘潭9月17日讯(见习记者 谢文礼)9月17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湘潭市首场新闻发布会在市规划展示馆举行。湘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出席发布会的代表分别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请问目前在服务民生、城市管理方面有哪些新的提升?

湘潭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赵雯纬:1.工具更加现代化。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环卫工作业方式是人工传统作业,环卫工具被大家称为“老三把”,即:扫把、粪把、架子车把。而当前,我们拥有水冲式公共厕所279座,现代化垃圾中转站93座,拥有环卫清扫车、洒水车、清运车、吸粪车等装备586台,机械化清扫率达88%,随着各类机械设备运用于城市保洁,城市保洁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城市面貌不断美化。

2.手段更加科学化。以前的城市管理工作者,发现问题依靠的是走大街、串小巷。近年来,我们在深化城市管理“一线工作法”的同时,将数字城管运用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特别是2017年建成市级城管数字指挥平台后,市城管信息监督指挥中心从最初的单一人工呼叫中心,转型为如今集实时监控、指挥调度、应急管理、公众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城市管理指挥体系,城市管理工作更加科技化、智能化。2018年,全市共收集各类城管信息近10万件,结案率近100%(99.69%)。

3、服务民生的范围更广。80年代前,城管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城区大街小巷的清洁卫生,随着城区规模扩大、产业发展、人口剧增,城管被赋予了园林绿化管理、灯饰亮化管理、燃气行业管理等新职责;执法范围从传统的市容环卫、市政公用、园林绿化,逐步向综合执法更广泛的领域扩展。我们也将继续秉承“721工作法”,即70%的服务+20%的管理+10%的执法,用心用情服务群众。

记者:当前全国上下各大城市都在推行垃圾分类,我市在这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湘潭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赵雯纬:我市垃圾分类试点启动于2016年,到目前为止,有53个小区(含6所学校)开展了垃圾分类,注册用户达1.7万余户。截至去年年底,共资源化利用1500余吨可回收物。

当前:

1.我局牵头代拟起草了《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餐厨垃圾收集运输管理办法》。

2.计划于四季度,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驻潭高校)、社会团体、大中型企业推行垃圾分类试点。

3.根据市政府的要求,我局积极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ppp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焚烧发电的项目建设,完善终端建设,为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奠定基础。按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实现我市在2023年前全面推行垃圾分类。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永续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也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那么我市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湘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志明:近年来,我市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相继实施了湘潭煤炭黑色金属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锰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湘潭县谭家山煤矿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等重大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二是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严格督促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义务,推行矿山复绿行动,2016年至2018年,全市矿山累计新增恢复治理面积2140余亩。三是加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统一保护和修复。从2002年以来,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累计实施项目360个,改良各类田土 102万亩,投入金额18.3亿元。四是以建设绿色矿山为抓手,发展绿色矿业,从源头上解决矿山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已全面建立绿色矿山相关标准,申报省级示范绿色矿山2家。五是全面加强废弃露天尾矿治理。到2020年底,我市将完成湘江干流10公里范围内40余个废弃露天矿山(点)的生态修复工作。

记者:不动产登记工作联系千家万户,关系老百姓的切实利益问题,我市不动产登记改革实施以来,在改革创新和便民利民上有哪些成效?

湘潭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李勇:一是登记业务“一站办结”。按照“3+10+X”的模式,通过设立3个登记分中心、10个国土所业务办理点、公积金和银行便民服务点及综合受理窗口的方式,实现了登记、交易、缴税 “一窗受理、一站办结”,解决了多部门跑动、多窗跑路、提交多套资料的问题。

二是便民利民方式多样。坚持“延时、预约、上门面签、党员送证”等贴心方式;设置“绿色通道、帮办代办、快递寄证、免费复印、自助查询出证”等利民窗口。

三是优化流程精简资料。依法优化审批流程100多项,法律未规定的资料一律不收取,采用备案、系统查阅、数据共享等方式精简资料120余项。

四是拓宽渠道智慧登记。新增了土地抵押反担保、在建建筑物顺位抵押等10余种抵押登记渠道,填补了省内空白。运用“互联网+登记”,建立了微信预约、网上预约、外网申请内网审核、金融网点便民服务端口等多种智慧登记模式。

五是压缩时限承诺办结。通过业务、数据、流程、人员整合等措施压缩登记时间,从今年7月1日起,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产权、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内承诺办结。

六是有效解决遗留问题。打开办证通道3.9万余户办结3万余户,先后解决了阳光山庄、怡园花苑等历史遗留问题。

记者: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住房问题,请您介绍一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潭市住房建设取得了哪些骄人业绩和辉煌成就?

湘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颜星:住房条件大幅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升,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1986年的9.11 ㎡上升到41.96 ㎡,增长3.6倍,每户平均拥有一套住房。居住条件大为改善,通过“以旧换新,以小换大,以劣换优”,以往简陋的吊脚楼、平房、清水房、筒子楼逐渐被规模化、专业化、园林化的物业管理小区所替代。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近两年提质改造老旧小区136个,实现小区由“旧”到“新”、由“乱”到“齐”、由“脏”到“净”的转变。

住房保障应保尽保。全力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与管理,累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62.96万㎡、0.73万套;筹集公共租赁住房150万㎡、2.94万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1.18万户、7052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44万户;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10万户,全市累计有10余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实现“应保尽保”,住房保障覆盖率达24%。

物业管理提质增效。行业规模日益壮大,从1996年全市第一家物业服务企业诞生至今,全市已有物业服务企业208家,管理项目575个,管理面积50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4.2万人,有近百个项目荣获国、省、市各类荣誉,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100%。

记者:众所周知,湘潭是一座滨江城市,中心城区地跨湘江两岸。新中国成立之初,湘潭市城区仅有一座湘黔铁路桥,市民出行极不方便。湘潭是如何破解这一交通瓶颈,实现“数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的?

湘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颜星: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湘潭一大桥开工兴建,历时近两载,1961年10月1日,千里湘江上第一座公路桥-湘潭一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它标志着由于湘江阻隔停车待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为缓解市区交通压力,湘潭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二桥,于1993年12月建成通车,连接岳塘区与湘潭县城易俗河镇,使途经湘潭的107国道缩短17.4公里,分流无需过境市区的车辆约50%。

2001年湘江三大桥建成,构成城市环路的东半环,扩大了城市交通网,缩短两岸城区和320国道交通里程5~8公里,形成河东河西10分钟经济圈。

2007年,湘江四大桥(莲城大桥)建成,为世界首座斜拉钢管拱桥。它的通车使湘潭城区面积向北扩展10平方公里,拓展城市框架,拉进与长沙、株洲的距离,加速长株潭一体化进程。

2015年,湘江五桥(芙蓉大桥)建成,成为连接岳塘区、和湘潭县城的第二座桥梁,使湘潭市区与株洲城区拉近5公里,107国道东移4公里,与株洲欧洲工业园、天易公路经济带连成一片,缓解湘潭市区和易俗河县城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快长株潭融城步伐。

截至目前,除铁路桥、高速公路桥之外,湘潭市区共拥有过江桥梁5座。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谢文礼

编辑:曹利敏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2019/09/17/59807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