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乡市月山镇白龙村:就业扶贫托起村民稳稳的幸福

来源:红网湘乡市分站 作者:谭浪 吴明惠 编辑:黄滔-湘潭站 2020-09-04 11:57:0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湘乡市分站9月4日讯(全媒体记者 谭浪 吴明惠)就业,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在如何“拔穷根”的问题上,湘乡市月山镇白龙村精准发力,开出“促就业、活血脉”的药方,着力唱好就业扶贫重头戏,让贫困群众就业有门路、能挣钱、真脱贫,过上稳稳的幸福生活。

“技能培训”促进就业

“师傅,我的车子坏了,快来帮我看看”

“好的,是哪里坏了?”

“轮胎没气了”

“我先看看是哪里的问题”

……

月山镇白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太白在修理摩托车。.jpg

刘太白在修理摩托车。

一大早,月山镇白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太白的摩托车修理铺就陆续迎来好几名顾客,他熟练地拿起修车工具开始维修。“刘师傅的维修技术好,我们的车子有点什么问题,总是来找他。”等待修车的顾客告诉记者。

如今生意兴隆的景况,刘太白以往不敢想象。刘太白因小儿麻痹症致残,为了谋生,他初中毕业后就跟着当地一名修车师傅学习维修摩托车,由于只学了一些初级的维修知识,再加上身有残疾,他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成家后,其妻子也患有心脏病,一家人的生计主要靠年迈的父母维持。2017年,刘太白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摘掉穷帽子,2018年下半年,刘太白在离家不远的太平街上开起了摩托车修理店。开店容易守店难,由于技艺不精,刘太白只会处理一些简单的摩托车故障,店里的生意也一直冷冷清清。经营过程中,他还发现,经常有村民到店里询问家电维修的事儿,由于不懂电工技能,他只能一一回绝。刘太白意识到,要想把维修店开下去,必须提高维修技能,拓宽业务范围。

正当刘太白为提升技术的问题一筹莫展时,白龙村驻村帮扶队把促进就业作为扶贫“重头戏”全面推开,根据贫困户意愿,开展“点菜”式技能培训。在驻村帮扶队的协调帮助下,刘太白参加了免费电工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刘太白学到了专业的电工技能,顺利拿到了全国通用的电工合格证。持证上岗的刘太白掌握了家电维修的一技之长。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培训合格后,可以放心大胆地接家用电器方面的修理业务了。

刘太白的摩托车修理店经营得有声有色。.jpg

刘太白的摩托车修理店经营得有声有色。

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勤于思考的刘太白触类旁通,对摩托车的修理技术也有了更多的领悟。凭着过硬的修理技术和热情的服务态度,如今,刘太白的修理铺成了太平街人气最旺的商铺之一,他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产业上岗”灵活就业

白龙村依托“明日见”柑橘基地,由湖南众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请来专家对与基地建立利益联结的贫困劳动力免费进行苗木嫁接技术培训。.jpg

农业专家为白龙村村民进行苗木嫁接技术培训。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提升贫困户劳务技能是就业扶贫的关键,白龙村年轻人积极学电工、学焊工、学厨师,拓宽就业出路。一些年龄偏大的村民,世代以务农为生,对农业技术情有独钟,白龙村依托村上的产业基地,邀请专家免费传授苗木嫁接、田间管理技术,提升村民的种养殖能力。

时下,正是猕猴桃挂果期。一大早,贫困户彭和平和伙伴就来到白龙村红心猕猴桃基地干活。他们今天的工作是将一大块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

彭和平一家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几年前,妻子、儿子相继患重病,彭和平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债务,落入了贫困户行列。这些年,彭和平由于要照顾家人,不能出远门,家庭经济每况愈下。两年前,村上发展猕猴桃产业,彭和平与基地签订了长期用工协议,有了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这让他重新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与彭和平家庭情况相似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彭上,因为要照顾半身瘫痪的妻子,不能出远门。去年,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彭上与村上的君安种植合作社瓜蒌子基地签订用工协议,一天100多元的收入助力他顺利脱了贫。

据湘乡市君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竹军介绍,今年基地产值可达到40多万,请了十多个人干活,开出去的工资就有十五六万,每个农户每年能够增收1万多元。

据悉,目前白龙村已经建立了明日见柑橘苗圃、红心猕猴桃、瓜蒌子、红薯粉、黑斑蛙养殖基地、水稻种植合作社等多个特色产业,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在这些产业基地务工,每个月平均收入2500元左右。

“公益岗位”保障就业

帮扶良方,因人而异。白龙村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贫困劳动力,通过上门授课、田间地头培训、群众“点菜”培训等多种形式,学会1项至2项实用技能,找到了合适的就业门路。针对部分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贫困户,白龙村就提供公益性岗位来保障就业,促进脱贫。

肖罗根在村道上捡拾垃圾。.jpg

肖罗根在村道上捡拾垃圾。

今年4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肖罗根有一个女儿在读初中,妻子患有脑膜炎需长年照顾,无法外出务工。针对肖罗根的特殊情况,村里聘任他为村卫生保洁员,负责15个村民小组的村道清扫和日常保洁。他只需每天工作四个多小时,把村道两边打扫干净,剩下的时间可以用来照料家庭。肖罗根说:“我不能外出打工,在村上搞卫生也轻松,五六千元一年的收入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和肖罗根一样,在白龙村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贫困劳动力还有7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在保障困难家庭持续稳定就业增收脱贫的同时,不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了就业脱贫与基层治理“互促双赢”。

就业是民生之本、脱贫之路、扶志之策。白龙村通过“技能培训+产业上岗+公益岗位”的促就业模式,目前白龙村67户71个贫困劳动力已全部实现就业,生活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来源:红网湘乡市分站

作者:谭浪 吴明惠

编辑:黄滔-湘潭站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2020/09/04/82765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