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1日才开业,如今已接待了1.1万名研学人员,平均每户村民增收7000元人民币。”11月末的韶山气温骤降,“90后”韶山知行研学实践营地创始人毛频却仍难得清闲,忙着与村民协调预约团队的蔬菜种植、渔猎丰收等体验项目。
48栋白墙青瓦的民房掩映在“百花园”中,每户墙上都张贴着实践基地的编号牌,屋内是军营式的集体宿舍。这是毛频与韶山银田村一起依托秀美田园、美丽庭院,以红色资源为桥梁开辟的新型乡村旅游项目。
湖南韶山,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故乡。这个曾有144位革命烈士、1598名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地方,如今是中国最热门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年到此瞻仰参观的游客达两千多万人次。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庞大的游客体量,让韶山旅游业迅速崛起,贫穷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富裕新城市。2019年,韶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14亿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8.5%,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达43577元、28173元。
距离毛泽东故居20分钟车程的银田镇银田村,充分享受到旅游的“红利”。六米宽的村道一路前行,两侧的景观绿化带、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以及整洁亮丽的现代化民居、秀美庭院,让人赏心悦目。
过去,银田村村民守着“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却要靠天吃饭、外出务工,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红色文化资源,村民种植灵芝苗木、开农家乐、办研学基地,从“农民”变身“老板”。
银田村扶贫产业基地大棚里,一株株硕大的灵芝如伞如盖,最大直径达1.8米。观赏、药用和食用,各类灵芝都是村民脱贫增收的“仙草”。曾经的贫困户刘必武笑称,“在这干活,既有灵芝吃又拿钱,滋味挺好!”
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韶山对经济基础薄弱村落依托“全域旅游”抓规划,寻找红色文化、美丽风景与富民的最佳契合点,推动观光、休闲、研学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勾勒出“处处能旅游、时时可旅游、人人享旅游”的美丽画卷。
韶山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扶贫也让80%以上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在韶山,围绕旅游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1家,毛家食品等重点产业扶贫项目辐射带动1700多名贫困人口。
毛泽东故居所在的韶山村,曾是“十户人家九户穷,红薯柴棍养一生”的光景。上世纪90年代,吃着“红色旅游饭”的韶山村率先进入小康。
“精神富,才是真的富!”在75岁的前韶山村党委第一书记毛雨时眼里,小康生活是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为此,退居二线的他穿上志愿者红马甲,做起“红色宣讲员”,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
弘扬敬老之风,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领600元红包;养成学习风气,村里孩子考上大学给予奖励……如今,韶山村党委书记毛春山琢磨最多的是如何提升村民素质,激励向上向善的精气神。“韶山村的发展是中国乡村建设的见证,也希望能为实现全面小康之后的乡村振兴探路。”(刊于12月2日巴西《南美侨报》 作者 付敬懿)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付敬懿
编辑:刘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