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通讯员 李炜 湘潭报道
当数字技术遇上千年农耕,当传统农业拥抱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的故事正被赋予全新的内涵。
连日来,在湘潭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湘潭人才集团、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承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创新策略与数字化转型示范班上,一群扎根乡土的新农人用脚步丈量科技农业的前沿,用智慧探索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
政策为桥,科技为翼,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作为村干部,宋园在创新策略与数字化转型示范班、云南特色农业与文旅融合探索班等培训中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多元性。她说:“农业不再是简单的耕种,而是科技、管理与市场的系统工程。”
晋州市周家庄乡的高效管理制度和舜成农业生态园的无公害技术让她印象深刻。宋园说,村干部要当好政策与技术的“传声筒”,用全新思维引导村级发展。
“只有将科学管理与生态技术结合,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宋园计划将所学经验融入本地实践,推动村级产业升级,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从“粗放养殖”到“生态品牌”,数字技术重塑水产未来
“传统养殖的短板在于技术滞后和品牌薄弱。”先后参加了创新策略与数字化转型示范班、数字农业创新与应用观摩交流会等培训的吴艳娜得到了启发。
培训现场。
作为湘乡市富耀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吴艳娜通过观摩北京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和浙江“稻渔共生”模式,找到了生态养殖的升级方向。后续,她计划引入智能水质监测系统,优化“鱼菜共生”模式,并挖掘湘中水乡文化,打造“富耀生态鱼”区域品牌。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既要增产增收,也要守护碧水青山。”当前,她的发展目标是让科技赋能降低养殖风险,以生态理念提升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文旅融合,激活资源,探索合作社发展新路径
湘潭县佳瑶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周瑶长期受困于销售单一、管理模式粗放、资源闲置等问题。创新策略与数字化转型示范班、云南特色农业与文旅融合探索班等培训让她收获满满。其中,云南特色农业与文旅融合的案例为她打开了新思路。
“农业与文旅结合,能充分释放土地和鱼塘的价值。”周瑶计划开发垂钓、农事体验等文旅项目,串联粮油作物种植与水产养殖,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线路。
“三产融合不仅能提升附加值,还能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周瑶的实践方向正是乡村振兴中“农业+”模式的生动体现。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李炜
编辑:吴佳俊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