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知识产权赋能 为产业腾飞护航 湘潭这一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跻身“国家队”

来源:红网 作者: 杨莉莎 王雨青 赵斌 编辑:黄滔 2025-10-20 19:48:21
时刻新闻
—分享—

WechatIMG256.jpg

首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名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通讯员 王雨青 赵斌 湘潭报道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发布首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认定名单,由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牵头建设的“微创手术器械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功入选,正式跻身“国家队”。

这个“国家队”级别的运营中心,到底是做什么的?

简单来说,它就像一座桥梁,一端连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纸面成果”,另一端接着企业和市场的“真实需求”。它要把那些“躺”在实验室里的专利技术,“唤醒”“用活”,最终转化为能服务患者、带动产业的实际产品。

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链是湘潭12条优势产业链之一。

2019年,省药品监管局与湘潭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湘潭经开区为核心承载地,共建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并联动湘潭高新区、湘乡经开区、天易经开区等,形成医疗防护用品、高值医疗器械、介入治疗器械制造等产业聚集区。依托湘潭市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审评核查湘潭分中心等服务载体,实现“快”审评、“强”服务、“活”产业,为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力。

伴随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强化,湘潭的微创手术器械产业近年来可谓“乘风而上”,近三年,微创手术器械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50%,拥有链上企业246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创新平台18个。产业链上企业如华芯医疗、埃普特等,累计取得有效发明专利486件、PCT国际专利申请50项。

成绩背后,离不开湘潭那套创新的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模式。

近年来,湘潭把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摆在突出位置,围绕“三优三特”产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专利转化新模式,进一步强化高价值专利培育,加快转化运用载体建设,全面打造创新共享、开放包容、高效转化的知识产权新生态,让创新主体“敢创新、愿创新、乐创新”,让更多“湘潭创造”走出湖南、走向全国。

针对微创手术器械产业知识产权运营的难点、堵点问题,湘潭市通过“精准评估+撮合转让”盘活高校存量专利、“专利实务培训+点对点服务”赋能中小企业和“专利导航+知识产权联盟”推动产业链强链护链。该产业近三年通过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精准破题,91件成果的成功转化,成为将“纸面财富”激活为“发展资本”的关键实践。

埃普特正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2023年,湘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服务,为埃普特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的4项专利技术转让搭起了关键桥梁。

从专利价值评估到合作谈判,再到许可备案,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团队全流程服务,让“一种瓣膜扩张保护装置”等专利技术以最快速度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仅这4项专利产品,让企业在2024年实现了产值跃升,成为国内微创介入医疗器械领域领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样被“点燃”的,还有华芯医疗。

曾经,内窥镜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困扰着这家湖南企业。2023年,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华芯医疗联合湘潭市中心医院,开展“一次性电子支气管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产学研合作。

如今,国内首条一次性内窥镜智能化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产品良品率高达99.5%。2024年,该医工协同项目实现产值同比增长38%,拉动湘潭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产值加速增长,形成“中游龙头引领—上游技术突破—下游场景应用”创新生态链。

微创手术器械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中心将在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支持下,以打造“全球微创手术器械知识产权创新枢纽”为目标,提供专利导航、挖掘布局、价值分析、专利运营、股权设计和风险评估等专业服务,把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打造成为“立足湘潭、辐射湖南、服务全国”的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服务国家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战略。

来源:红网

作者: 杨莉莎 王雨青 赵斌

编辑:黄滔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54/64/153666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