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岁末,当湘潭市政府确认湘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潭油鼓舞以及确定其代表性传承人的文件正式下发后,钱继明先生百感交集,他觉得自己这一生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将这项险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湘潭独有的民间文化艺术挽救出来,并让她重新焕发出无限的魅力和光彩。
在岳塘区福星中路的湘潭千年油鼓舞展览馆,我们有幸观看了钱继明先生表演的湘潭油鼓舞。虽然只是在一个小展厅中的即兴表演,没有灯光舞美,但我们仍然被深深震撼了。随着鼓槌在钱继明手中上下翻飞,油鼓发出阵阵雄浑的声音。擂鼓者不断变换着身形和节奏,鼓点时而像珠落玉盘般清脆悦耳,时而像大地春雷般威风凛凛。我们的心情和思绪也不由得跟随着鼓点起伏翻腾,深深地被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
钱继明表演了两个油鼓舞片段,分别是巡案派和龙舟派的代表性动作。巡案派以日常生活中的梳头、理鬓、抹脸等动作演化而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龙舟派则是从端午赛龙舟擂鼓的动作逐渐分离独立出来的一种击鼓舞。钱继明介绍,湘潭还有一个支派叫巫舞派,是过去劳动人民祭祀天地鬼神仪式时表演的,需要的配套器具比较复杂一些。
湘潭油鼓舞的发源历史已无从稽考,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在湘潭这一带民间的喜庆和祭祀活动。因湘潭地区没有制作鼓乐的传统,聪明的先祖们就将平常用于盛油的木桶反扣过来,敲击桶底发出类似鼓的声音,这就成了油鼓的由来。虽然后来为了改善鼓声,改用牛皮取代原来的木质桶底,但湘潭油鼓的外形却一直保留了一个倒扣着的木桶的形状,这成了湘潭油鼓区别于其他地区各类鼓的明显特征。
流传千年的湘潭油鼓舞发展到明清时期应该是达到了一个高峰,也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在民间十分兴旺。但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也遭受了重创。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湘潭油鼓舞难觅踪迹。如果不是钱继明先生的出现,这项湘潭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恐怕真的会永远尘封于历史。
钱继明原是国营大型企业湘潭纺织印染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如今成了集湘潭油鼓舞各主要流派之大成者的正式传承人,将濒临绝迹的湘潭民间独特艺术形式整理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有着机缘巧合,更包含了钱继明的心血艰辛。
钱继明自幼爱好文艺,尤其对舞蹈情有独钟。他将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钻研舞蹈动作编排。勤奋加天赋使他成为全市小有名气的舞蹈编导。那时,企业的职工文化生活蓬勃开展,他自然成了全厂的文艺骨干,并担任了企业腰鼓宣传队的队长。钱继明记得好像是在1990年,有一天他正带领湘纺的腰鼓队进行排练,排练吸引了在附近指导湘纺女子龙灯队的一位老者的注意。这位60岁左右的老者,是湘纺特地从湘潭县请来的指导老师。他饶有兴致地观看起腰鼓排练,并主动与钱继明攀谈起来。这位老者说,你们的腰鼓打得还不错,不过动作身型基本都是北方鼓舞的样式,如果能够用上本地特色的动作会更有味道。这句不经意的话重重击中了钱继明的内心,作为舞蹈编排,展现当地民间传统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他多年梦寐以求的,但却一直未能如愿。今天听到老者这一席话,敏感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位老人不简单。钱继明便虚心向他请教。老人微笑着说,其实湘潭民间曾有一种油鼓舞的表演。“油鼓舞”?这是钱继明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隐藏在民间数十年的湘潭油鼓舞龙舟派传人刘海凡。
历史的机缘就在这里交汇。
从这天开始,钱继明诚心拜刘海凡为师,一头扎进了湘潭油鼓舞的学习。油鼓舞龙舟派本是从赛龙舟擂鼓助威演化出来的,讲究的是气势磅礴刚毅雄浑,钱继明学习时往往一通练习下来就精疲力竭。他告诉我们,每天练完,全身酸痛,虎口被震得麻木,吃饭时筷子都拿不稳。好在钱继明有着深厚的舞蹈功底,加上师傅的悉心指点,经过几年的学习,钱继明终于掌握了龙舟派油鼓舞的精髓,并且能够摸索编排出多种不同的表演套路,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做到了创新与发扬。
拜师4年后,刘海凡老人就去世了。临终前,老人告诉他的这个独传弟子说,湘潭的油鼓舞还有几个门派,过去主要流传在窑湾、东坪镇和马家河一带。已经被湘潭油鼓舞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的钱继明决心遍访各派传人,将这件民间艺术瑰宝完整地挖掘整理出来。他按照师傅提供的地域线索,几乎访遍了窑湾、东坪镇、马家河上了年纪的老人。令他失望的是,绝大多数老人从没听说过油鼓舞,只有极少数的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好像见过,但提供不了更多的信息。
钱继明对探访湘潭油鼓舞的难度有心理准备,却没有料到会这样毫无线索。既然实地探访毫无所获,钱继明转而将目光投向文字史料。他翻遍湘潭和湖南图书馆,还是没有找到有价值的资料。俗话说天道酬勤,有次钱继明去北京办事,去了中国最大的图书馆,竟然被他查找到了一本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其中《湖南卷》有一句话提到湘潭有一种打油鼓的巫舞流传,代表性人物叫段玉泉。钱继明如获至宝,北京要办的事也不办了,立马回湘潭打探这个叫段玉泉的人。
当年资讯还不是很发达,仅凭书上记载的一个名字找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吃了秤砣铁了心的钱继明经过多方查找,终于在雨湖区护潭乡(现万楼街道)找到了段玉泉的一个远房亲戚。这个亲戚告诉了钱继明一个不幸的消息,段玉泉几年前已经去世了,但他有个儿子在雨湖区熙春路一带开杂货铺。当钱继明辗转反复终于找到段玉泉的儿子时,却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根本就不知道父亲还会打什么油鼓,也没听父亲提起过。原来,这些带有巫舞色彩的艺术形式是当年“破四旧”的对象,一些老艺人只能将这些传统的东西深埋心底,不敢示人。
好不容易寻访到的线索就此中断,失望至极的钱继明连续多天茶饭不思。正当钱继明没有头绪时,段玉泉的儿子带给他一个惊喜:他听老一辈的人说有个叫王运泉的,好像原来和父亲一起打过鼓。当钱继明费尽周折终于找到王运泉老人,并说明希望拜师学艺的来意时,这位耄耋老人万分惊讶,他正是湘潭油鼓舞迎神派第四代传承人,他本以为油鼓舞的技艺会被他带进黄土,没想到在他暮年还有人要来学习继承。大慰平生的王运泉老人将他一生所学倾囊相授,不仅如此,他还与钱继明一道继续挖掘和搜集湘潭油鼓舞的另外一些支派。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2014年,钱继明注册成立了“湖南钱继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两年后又牵头成立了“湘潭油鼓民俗艺术研究中心”,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艺工作者,博采众长,守正创新,让油鼓舞这种险些消亡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璀璨光芒。近年来,钱继明带领他的表演团队参加了国内国际的多次文化交流,湘潭油鼓舞以其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每每成了关注的焦点并大获赞誉,交流活动邀请函应接不暇,湘潭油鼓舞带着浓厚乡土气息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今年8月,钱继明带领他的团队受邀赴加拿大参加国际舞蹈大赛,他们表演的《潭州油鼓》获得大会颁发的“国际交流贡献奖”。
当问及钱继明作为湘潭油鼓舞最新一代传承人有什么感受时,钱继明缓缓说道,感受最深的不是自己成了传承人,而是湘潭总算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油鼓舞,除了湘潭,全中国再找不出第二处。
从钱继明的话里,我们体味到的是一个湘潭人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张实践
编辑:杨莉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