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的湘潭。
红网时刻 记者 凌雨晴 湘潭报道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百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伟人故里也“换了人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起步之年,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故里,见证这张湘潭人用智慧和勇气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所写下的沉甸甸的答卷。
蓝天白云下的盘龙大观园。
美丽的荪湖公园。
用行动作答:告别贫困,走向小康
4月27日,湖南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迎来“湘潭专场日”。“我是全市1400多名驻村干部中的普通一员,很荣幸有我的身影。”在“致敬英模”照片墙前,湘乡市中沙镇和谐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赵建成看到自己的照片后,兴奋地拿出手机要同事拍了张合影。
“依据当地特有的南竹资源,发展伞骨加工产业,村上的集体经济与日俱增。”赵建成说,自2015年驻村帮扶队来到和谐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扶贫车间,打造机械伞骨加工厂,开发青蛙养殖、光伏发电等项目,让过去田间劳作的农民变成了“上班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目前,湘潭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9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韶山市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三带三帮”产业扶贫经验在全国、湖南省推介,稳岗就业工作保持湖南省第一,连续3年获省政府表扬。
俯瞰韶山市银田村。
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产业发展。如今,湘潭的湘江沿岸,一批批高科技企业不断聚集,汽车产业、机器人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在这里成长、壮大。
2020年,湘潭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6.1%,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千亿,吉利新能源汽车、新松机器人、蓝思科技、中联重科、三一风电等一大批“三类500强”项目落地见效,获批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示范区。
吉利汽车湘潭公司迎来产销高峰。
产业强基,湘潭全面小康的家底更加殷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633.0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343.15亿元,年均增长7.1%。人均GDP从2015年的5.8万元增长到2020年预计突破8.5万元,连续九年位居全省第二,湘潭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用改变作答:环境改善,品质提升
昔日杂草丛生的空闲地变身小游园,新规划的晾衣架整齐有序,旧楼穿上了新衣,休闲广场老人孩童各得其乐……在岳塘区五里堆街道学卫美好社区,居民李新成漫步在刚修缮完毕的银海公园,尽情享受阳光下惬意的健身时光。
随着小区一栋栋老旧房屋旧貌换新颜、一处处基础设施改造到位、一条条道路拓宽变美……在湘潭市2020年精心打造的13个集中连片美好社区中,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正“脱胎换骨”,扮靓着居民们的生活环境和心情。
市民在小区漫步。
随着创文、创森、创卫、创绿等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城市双修”“农村双改”、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深入实施,特别是莲城大道、芙蓉大道等城市干道拉通,昭华大桥顺利通车,芙蓉大道、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两干”项目主线通车,湘潭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美丽莲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走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平坦,犹如在大地上画出一道道弧线;一栋栋整洁庭院掩映在绿水青山里,从中不时传来阵阵欢笑,持续回荡……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让原本风景秀丽的乡村,变得更加如诗如画,干净平整的农村公路,更是成为广大农村的“脱贫路”“致富路”。
夜景下的窑湾,如梦如醉。
截至2020年底,湘潭市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实现了25户以及100人以上自然村100%通上硬化路的历史飞跃。湘潭市特色小镇建设共实施项目74个,壶天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铜梁村、壶天村、韶山村被评为全国传统村落。
用智慧作答:改革创新,引领发展
“在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卫生院,由于人手不够,上级的医联体医院专门派了医生在卫生院坐诊,替基层值守。这种做法非常值得学习、提倡和推广。”在2020年2月16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副司长诸宏明特别肯定了湘潭市医联体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2017年,湘潭开始探索医联体模式。全市组建了4个城市医疗健康集团、6个县域医共体和17个专科联盟,通过全面托管、科室共建、技术帮扶、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实现医联体内人员有序流动、资源统一调配、信息互联互通,医联体成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发展的共同体。2019年,湘潭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城市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全覆盖地区。
航拍岳塘国际商贸城。
改革激发活力,创新引领发展。为了补强补齐产业链,促进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湘潭市首推“链长制”,从一二三产业着手,梳理出13个产业链,产业链的“链长”由市领导担任。
通过培育扶持重点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寻求产业链金融支持等系列举措,全市产业链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逐渐成为湘潭市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截至2020年11月,全市工业新兴产业链新引进项目85个,投资总额195.29亿元。通过举办9次大型对接会,共促成50家企业签订采购协议,签约金额达15.32亿元,与9家企业签订项目招商意向协议,项目金额20.5亿元。
用信仰作答:文明之花 开满莲城
市民在窑湾景区漫舞。
让城市更美好,是湘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初心,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市民的庄重承诺。2017年11月,历经全市人民14年的不懈努力,湘潭市终于成功摘得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
然而,文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获得这一宝贵荣誉后,湘潭文明创建的脚步依然不曾停歇。文明交通、文明共建、文明环境、文明整治等“十大文明行动”,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
学生们正在观看湘潭纸影戏。
一条条断头路拉通了,乱堆乱放的生活垃圾不见了,违停现象少了……创建成果得以进一步巩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2020年,湘潭县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湘潭市、韶山市通过复查。湘潭成为全省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数量最多的市州。
与此同时,湘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创建之魂,通过树典型、崇模范等多种方式,大力培育崇德向善好风尚。“最美导游”文花枝、“追梦青年”杨怀保、“板凳妈妈”许月华、“数控花木兰”杨花,还有“爱心爷爷”赵在和、“向日葵女孩”何平、离休教师沧南……截至目前,通过群众、媒体、学校等多方评议、推荐、挖掘,湘潭已先后产生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7人。此外,还成功推荐“中国好人”30位,“湖南好人”101位,道德建设楷模辈出、群星璀璨。
走在湘潭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身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身影。原来,湘潭在社区、公园、广场、医院等7类场所建立起了165个志愿服务工作驿站,常态开展爱心义诊、扶贫帮困、巡防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市有46万余名注册志愿者和132个志愿团队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凌雨晴
编辑:杨莉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