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红网时刻湘潭6月18日讯(记者 刘放明)6月18日下午,“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湘潭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就专场举行。湘潭市委办公室、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先后就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回答了新闻媒体记者的提问。
记者:请问湘潭市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历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和亮点有哪些?
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余娟: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建党百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湘潭市委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方方面面的巨大成就,呈现出诸多的特点和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转型实现蝶变升级。湘潭市是“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产业发展曾以传统重工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这些年来,湘潭市以建设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军民融合千亿产业正在形成,“1+4”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70%;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形成了以海工装备、新能源装备、先进矿山装备、工业机器人、医疗健康、5G+大数据为代表的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实现了从“湘潭制造”到“湘潭智造”的华丽转身。
二是发展环境极具投资价值。201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湘潭综合保税区,湘潭成为湖南第一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综保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海关四大开放平台的市州。这些年来,我们在加强发展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强营商环境“软实力”,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着力打造“极省生态链”“最优政策链”“高效供应链”“利益联结链”,企业投资项目实现“零材料、零跑腿、全程网办、即时办结”,企业开办2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项目审批在园区实现闭环,2020年政府服务事项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全省第一,荣获“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
三是红色基因注入发展动力。湘潭作为“伟人故里、红色圣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文化资源丰厚。这些年来,我们以打造世界级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建设,成功举办首届红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红色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随着全国首个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落户湘潭,“神州十号”返回舱落户韶山,韶山科技创新成果展示馆和月壤异地存储项目顺利推进,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开通运营,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将为湘潭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四是文明城市成为靓丽名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湖湘文化发源地,湘潭追求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止。自2003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我们坚持将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工作相结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2017年,湘潭成功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2018—2020年连续三年取得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全省第一;2019年、2020年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韶山市和湘潭县也相继成功创建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城市文明正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成为湘潭最靓丽的名片。
以上列举的只是湘潭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历程中诸多特点和亮点中的一小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我就回答以上这些,谢谢!
记者:湘潭市经济社会改革成就瞩目,老百姓感受最深,请问有哪些关乎民生领域的指标或数据能说明湘潭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队长汤正球:建党百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湘潭市民生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以下八个方面的统计调查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市的历史巨变。
第一,居民人均收入跨越增长。湘潭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2008年、2014年、2019年突破一万元、二万元、三万元大关,2020年达到3436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2006年、2011年、2016年突破一万元、二万元、三万元,2020年突破四万元大关,达到41804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77.5%,与1950年的310元相比增长13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2012年、2019年突破一万元、二万元,2020年达到22636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1.2倍,与1958年的126元相比增长179倍。1986年-2020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2.0%、11.8%。
第二,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496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351元,比1986年的828元增长34倍,年均增速12.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061元,比1986年的462元增长38倍,年均增速11.4%。
第三,日常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品消费占比显著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6年的53.8%下降到2020年的31.2%,下降2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79.6%下降到2020年的30.8%,下降48.8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居民衣着消费逐年上升。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由1986年的102元增加到2020年的2446元,增长23倍;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由1986年的40元增加到2020年的967元,增长23.2倍。
第四,文教娱乐消费快速提升。2020年,湘潭市城镇居民文教娱乐人均消费支出4896元,比2012年增长2.9倍,比1986年增长64.5倍,年均增速13.1%。农村居民文教娱乐人均消费支出2639元,比2012年增长3.7倍,比1986年增长162.9倍,年均增速16.2%。
第五,医疗保健服务稳步改善。202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997元,比2012年增长92.6%,年均增速8.5%。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864元,比2012年增长2倍,年均增速14.9%。
第六,人均住房面积大幅提高。到2020年末,湘潭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50.6 ㎡,比1986年的9.1 ㎡增长4.6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61.5 ㎡,比1986年的23.2㎡增长1.7倍。
第七,耐用家电消费逐步饱和。到2020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拥有量分别为127台、109台、103台,家庭电脑、空调拥有量分别为85台、241台,空调拥有量是1999年的6.2倍。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拥有量分别为132台、104台、107台,家庭电脑、空调拥有量分别为34台、114台,空调拥有量是2012年的2.8倍。
第八,交通通信方式更加便捷。到2020年末,每百户城镇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57.5辆,是2012年的5.1倍;移动电话拥有量260.2部,是2012年的1.2倍,是1997年的130.1倍。每百户农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27.4辆;移动电话拥有量295.2部,是2012年的1.6倍。
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湘潭市民生领域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记者:湘潭在改革推进上有什么特点?
湘潭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李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湘潭市委深改委(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开放的胸襟抓发展、破难题、激活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断增强,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一项项创新举措落地生根,制度红利加速释放,改革效应日渐凸显。在具体工作中,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推进。
一是坚持蹄疾步稳,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湘潭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下好改革“先手棋”,以经济领域改革带动发展全局,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在国省前列。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得到巩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市四级同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标准化建设,其做法被人民日报推介。市住房公积金“零资料办理、一次不用跑”改革创新经验被《光明日报》等国省主流媒体广泛报道。近期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充分展现了湘潭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全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荣获“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优化湘潭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加快推进园区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印发、湘潭市优化营商环境28条措施出台;国企、科技、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多项工作走在国省前列。
二是注重协同高效,一些领域改革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近年来,市委深改委始终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有力有序解决了各领域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实现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转变。比如,长株潭一体化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开通了长株潭城际铁路,“三干”项目正式通车,湘江新区九华新片区将建成长株潭融城发展先行区;探索建立了长株潭三市交通执法“互联”工作机制,长株潭联合签订医保“同城同结算、同城同年限、同城同定点”合作协议,实现异地联网结算和直接刷卡结算。又如,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形成了“总额控制+病种付费+智能审核+智能监视”的医保支付模式和监管体系,打造了全省首家健康扶贫“一站式”市级结算平台。
三是鼓励改革创新,一批基层探索经验形成湘潭特色。湘潭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对上级鼓励地方积极探索的“自选动作”,主动谋划,鼓励引导,及时总结,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亮点各具特色,次第开花。如湘潭县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在全省率先探索派驻村级纪检员制度,被湖南卫视等省内主流媒体推介。该县被成功纳入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获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县;湘乡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湘乡模式”在全省推介;韶山旅游先行赔付制度为全国首创,被央视重点推介;湘潭经开区成为全省第一家率先实现审批事项整体集中的园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窗口获国务院督查组充分肯定;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探索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地区督查激励通报。
四是坚持人民至上,一批民生改革实事得到群众交口称赞。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从老百姓身边事改起,推进民生领域重大改革和制度建设,做到了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比如,“医联体”助力疫情防控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重点推介;又如“住有所居”改革取得突破,老旧小区改造模式获住建部推介;率先在全省探索住房保障领域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新举措,确保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保障真正惠及住房困难家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稳就业“三送三稳”经验受到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工作机制被民政部在全国予以推介。这些改革举措,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解决了民生领域许多操心事烦心事,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记者:请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抓改革落实上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
湘潭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李广:近年来,我们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对标对表中央、省委改革决策部署,精准发力、狠抓落实,共组织召开市委深改委(组)会议28次,推出1300多项改革任务,审议改革方案100余个,建立了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有力推动了改革举措早落地、见实效。
一是坚定改革正确方向。每次深改委会第一个议题即传达学习中央、省委深改委会议主要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对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改委及时研究、提出对策、积极化解;对于上级的重大改革文件,不仅要求各级一把手带头学习,还要求利用各级中心组学习、干部轮训班、专题辅导班等形式,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研讨式学习,如中央投融资体制改革文件,炯芳书记在深改委(组)会上曾2次解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又在深改会议上逐条解读,并形成抓推进落实的42条举措。
二是压实改革主体责任。改革落地生根,关键就在于“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市委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对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凡属重大会议必谈改革,经常听取全市改革工作专题汇报。市委深改委建立了一把手领衔改革任务制度,以改革牵引事项来撬动高质量发展;各改革专项小组组长立足各自领域,围绕改革重点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推进改革任务落地;凡是承担改革任务的县市区、园区和部门,都知责明责、守责尽责、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市委改革办聚焦职能职责,为市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好改革参谋、创新先锋、项目推手、落实监工的作用,促进了改革任务纵深推进、改革方案落地生根。
三是以改革思维推进改革。打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突出改革重点,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如对国企国资改革、财税金融改革、放管服、园区管理体制等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协同推进、集中攻坚,打出政策组合拳,务求改革实效。如对中央、省委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并明确具体措施和要求的改革事项,如党政机构改革、党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等,进一步简化办文程序、提高改革效率,确保改革严格按节点、要求推进落实。
四是抓实改革督察评估。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督察办法和全面深化改革第三方评估办法,建立督考联动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如联合“两办”督查室开展综合督察和专项督察,仅在去年就挂牌督办了11项重点督察事项,对督察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明确责任、限定时间、挂账整改。又如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重点事项开展了评估,形成了专题评估报告,受到了市级领导高度肯定,有力推动了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五是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推广作用,每年深度挖掘改革经验,及时收集整理、总结推广了一批改革创新案例。如举办了湘潭市首届管理创新奖评选;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湘潭市改革亮点模式征集活动,评选出37个基层创新案例入编模式集,其中有6个案例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有效激发了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引领了全市改革创新热潮。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葆有“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推动湘潭改革在新征程中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为落实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和市委推进“六个湘潭”建设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刘放明
编辑:凌雨晴-湘潭站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