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天上下班来回车程两个小时,她却从来没有迟到早退;她的孩子才上小学,但一年中除了在暑假休几天年休假陪孩子,她从来没有请过事假、病假;她经常加班加点,却从来没有少值过一天班。
在领导眼中,她工作负责,不推诿、不畏难;在同事眼中,她虚心宽容、乐于助人;在帮扶贫困户心里,她真心实意、胜似亲人。
“韶灌精神”之于她是一种骄傲,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她是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刘芳,一位“韶灌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弘扬者。
1979年出生的刘芳,自1998年8月从湖南省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分配至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工作,已有23年的工作经验。
“我父亲也是韶灌退休的,我是真正的灌区二代。”刘芳言语中流露出作为韶灌人的一种自豪感。
然而最初毕业分配到韶山灌区工作,刘芳的内心却始终有一种压力。
“这是刘炳南的女儿,刚毕业分配来灌区。”刘芳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长辈和同事们无意间谈及父亲与自己,无形中就有一种对比,一种压力。
身材单瘦的刘芳,从到韶山灌区工作起,心里就默默地较着劲,努着力,因为她不能给父亲丢脸。
23年间,刘芳先后在韶灌局东山管理所、云湖桥管理所、局机关旅游发展办和办公室工作。
在基层管理所,刘芳待了整整19年。“到东山管理所上班第一天,就买了一辆自行车,经常一天要骑车巡渠几十公里。”刘芳说,有次骑车被狗追还摔倒在田坎上。
夏季防汛抗旱,秋冬渠道施工,19年的基层渠道管理经验,让刘芳慢慢成长为灌区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韶山灌区结合自身独特的水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转型发展,开启了韶山银河旅游区和韶灌水利小镇建设。2017年,刘芳从一名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调到机关负责灌区旅游发展工作,开启了她一段全新的工作。
隔行如隔山。刘芳一边熟悉行政工作要求,一边了解灌区旅游资源情况,还不断学习国省市的相关政策,掌握项目前期工作和组织实施的各项流程要求。一年下来,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她用了不下十个。
“灌区在转型发展,个人也要同步学习提升,只有把自己的梦想融入灌区发展的事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刘芳认为,随着韶山灌区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灌区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灌区旅游发展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次新的调整,一切必须从零开始。”刘芳说,新岗位虽然有挑战和压力,但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为尽快适应新岗位,刘芳把自己“归零”。她白天跑项目,中午查资料,晚上写材料。工作虽然辛苦,但刘芳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做到自我加压、主动作为。
在旅游发展办,刘芳先后完成了韶山银河旅游区景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创建湘潭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组织举办韶山灌区陈列馆党课宣讲活动等重点工作,灌区的旅游发展得到市领导的重视,打造“韶灌水利小镇”被纳入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十个特色小镇之一,旅游发展办也连续两年被评为韶灌局先进部门。
2020年到办公室工作后,刘芳要学习的内容更广泛了,公文处理、保密、安全生产、信访等等都是全新的工作内容,加班加点成了常态化,工作对她来说就是不断学习和挑战自己的过程。
刘芳的家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韶灌局机关在湘乡市东郊乡,两地相距约50公里,一个来回就是100公里。刘芳每天早上6点起床,送小孩上学后便马不停蹄驶向灌区。5年来,刘芳的代步车行程达13万公里,她也从一个驾驶新手变成了“老司机”。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工作效率不高的人,因此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好工作任务。”刘芳经常自诩“笨鸟先飞才可以勤补拙”,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做好每一项工作。
笨鸟先飞,这或许就是刘芳对“韶灌精神”的另一种阐述。在韶山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刘芳埋头赶路,挥汗如雨,也留下一路芬芳。(文字来源 湘潭日报 作者 王希台 童鸣远)
来源:湘潭日报
作者:王希台 童鸣远
编辑:楚湟-湘潭站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