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的解析:昭山为何这么美?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常立军 张晖 编辑:谢文礼 2021-12-12 09:47:28
时刻新闻
—分享—

兀立于湘江边的昭山,一派层林尽染的景色,它是长株潭三市的中心区域,也是潇湘八景之一的山市晴岚所在地。

山顶的昭山古寺,与山体完美融合。

古蹬道旁有很多捐建碑,这条路耗时25年才修完。

去过昭山的人大多会觉得昭山很美,可昭山为什么美,似乎很少有人想过。美是个感性的话题,好像不需要去探讨。但深入去发现美的构成,就有可能感受到更多的美好,甚至可以在历史的画意景观中,重现“湘潭境界”。

【地理】昭山兀立在平阔的湘江之上

曾有僧人问宋代湘潭明照禅师:如何是湘潭境?禅师说:山连大岳,水接潇湘。

山连大岳,水接潇湘,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它说的是湘潭的地理,与南岳相连,与潇湘相接。但它同时展现了更深的一种意象:湘潭是一个湖南山水文化气质的汇集点。仅仅八个字,意境却开阔到了极致。而临近湘水的昭山,是承载了“湘潭境界”的山水景观。

昭山是充满历史画意的地方,山市晴岚是潇湘八景整体冷调里最明艳的画面。中古艺术的巅峰在宋代,那个时期湖南的山水开始引起艺术家们的重视。当时的书画艺术家们,在此建立了一个“山市晴岚”的景观意象。从而使这座最高海拔185米的小山,进入著名的潇湘八景行列。

自五代末山水画大师李成绘《潇湘图》开始,宋迪、米芾、米友仁、夏圭、牧溪、玉涧、张远、文征明、祝枝山、张复、王石谷……均作有不同版本的《山市晴岚》书画作品。但真正成就昭山的,还是宋迪和米芾。一作画,一题诗,共同造就了昭山景观的核心:山市晴岚。

山市晴岚里到底有什么,是一个关于景观空间的话题。

山当然是核心。这山,不仅仅是昭山,它是与昭山相连,一直延伸到长沙、株洲的连绵丘陵。这里如今是长株潭的绿心,有着无尽的生命感。昭山是这片峰岭中唯一临江的一座,因此在景观视觉上独具一格。这是属于水运时代的视觉体验,那时的人们,多漂泊在江上,景观视角和我们完全不同。如今要体验这种感觉,就需要乘船或者渡过湘江,站在昭山对面的湘潭九华,就可以看到昭山兀立在平阔的湘江之上,湘潭境界,瞬间可得。关于昭山名字的种种由来多不符合地理及历史事实,它的名字也许从文字和景观视角可以找到答案。昭字,本身有“显扬”之意,站在湘江西岸的九华,可以真切感受到它独立于四野的气势。也许这才是它名字的真正由来吧。

山市晴岚的平远境界里,自然有湘江。一直偏东北流向的湘江在这里遭遇群山,被迫转向,疾驰西北。因此形成九十度的大转折,并由此形成深潭。一条河流因为一座山改变方向,本是一件平常事,这是河流的自然地理特性。然而,这转向的位置,恰恰是在长沙盆地与湘潭盆地的交接带,对面的九华又是如此平阔。这里由此形成了一个山、江、原三者的最佳风景透视。湘江也非普通江水,它是湖南文化地理中的灵魂河流,昭山因此名重天下。

【人文】古昭山:炊烟袅袅,羁旅匆匆

山市晴岚里的市,是市镇里的生活场景,更深一层的理解应该是人文生活气息。

昭山古寺碑文中说“昭山为中湘巨镇”,历代以来,这里便是商旅通行的密集交通线。易家湾码头自古繁华,居住于此的人们则形成了打鱼与农耕兼有的田园生活场景。炊烟袅袅,羁旅匆匆,山河相映,薄雾冥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这融合为一体。这样的情境,艺术创作的冲动无法遏制。

在中南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考证研究——以“山市晴岚”为例》(黄晴,2010)中,曾初步考证了“山市晴岚”的空间结构:“山市晴岚”山水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呈现半月形环抱的依山傍水的滨水景观格局,近处是河水、浅滩、山坡、柳树、小桥、村舍酒家、集市,远处是延绵的群山,村舍背山面水,临近水边有乘船出行的人文活动。

由此可见,真正的美是多维度的,它有着极为丰富的空间内涵。

从历史场景回到今天的昭山区域,地理格局变化不大。山还是昭山,水还是湘江,更变最大的是有了密集的交通线与城市。历史场景无法还原,但景观格局与意象应当继承延续,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也在于此。如易家湾老街,这样日渐荒废的近代集镇景观,或许可以以修旧如旧的形式,继续成为现代版“山市晴岚”的一部分。

撰文/本报记者 常立军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常立军 张晖

编辑:谢文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