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的砖室墓。
灰坑等遗迹。
出土的陶片。
出土的陶片。
红网时刻湘潭7月22日讯(记者 曹佳琪 实习生 邹伊蒙 易晨)近日,位于湘潭县射埠镇新建村李家组的“颜长春”墓群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该墓群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17年配合醴陵至娄底高速公路扩容工程文物调查勘探时新发现的,当时在村民房屋后山断坎之上发现有残存砖室墓迹象,墓葬青砖可见有菊花纹、铜钱纹及绳纹等纹饰。2022年年初,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场开展工作,在原发现砖室墓的后山山坡和山顶上的地表采集有较多方格纹印纹硬陶和夹砂陶片。之后对山上区域进行了系统调查,确认原墓群后山应为一处古代遗址。
考古现场,记者和考古人员一起爬上山坡,被地上三个长条形、内砌砖的“土坑”所吸引。“颜长春”墓群考古发掘队队长沈江向记者介绍,根据墓砖纹饰及出土器物特征推测,这是年代大致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3座砖室墓。由于村民建房等活动,这三座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1座砖室墓的东侧发现有1条砖砌的排水沟。
接着记者随着考古人员爬上山顶,发现地上有一些基本呈圆形、大小不一的“土坑”。“主要是一些灰坑、灰沟、柱洞等。其中灰坑大多是袋状坑,起储藏的作用。”沈江介绍。经过几个月的科学调查和发掘,考古人员在这片近万平方米的遗址上,发掘了一批古代人群生产生活遗留下来的41处遗迹堆积,出土了大量夹砂、夹炭和印纹硬陶片,器物类型主要有鼎、釜、罐、豆、甑等陶器。另外在1处灰坑内出土有1件小型铜器,器型不明。根据出土遗物纹饰及器型等特征,推测这批遗存年代大致为商周时期,早至商代晚期。这些遗迹遗存对于研究湘潭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挖掘工作结束的后续工作,沈江说:“之后我们将进行文物修复工作,将挖掘出来的陶片尽量修复成完整的器物,根据器物的特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且我们在坑里取了很多土样,可以拿去筛选成分,并借助碳十四测年技术测定年代,这些工作都有助于细化具体年代。”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曹佳琪 邹伊蒙 易晨 黄湘
编辑:凌雨晴-湘潭站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