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尚军辉:厚植三农情怀,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来源:红网 作者:尚军辉 编辑:杨莉莎 2022-11-19 08:39:44
时刻新闻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职业教育要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就必须成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主渠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生力军、产业培养企业成长的助推器、乡风文明传承创新的能量场。而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厚植献身“三农”情怀、提升服务“三农”能力、彰显发展“三农”作为。

一、厚植献身“三农”情怀,增强工作动力

知农、爱农、敬农、重农、为农、助农、兴农的“三农情怀”,是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一种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生力量,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精神养分。厚植“三农情怀”,需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更需要涉农学校率先用力、精准发力、持续给力。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对于湖南这样一个地处中部的传统农业大省来说,“三农”始终是经济发展之根、社会稳定之本、人民幸福之基,而“三农”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的脆弱性、薄弱性又是湖南发展中一个绕不过去而又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因此,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必须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抓好抓紧培根强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脱贫攻坚战中,职业教育通过技术赋能,让千万家庭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让一批又一批贫困学子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技能,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有力地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成为见效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扶贫方式。

“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梦想”。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后半场”,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不断增强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培养农村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

“扎根三湘大地办学育人,为湖南发展注入原动力和正能量”。一所农校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植根于所在区域,服务地方农业发展。一所农校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厚植“三农情怀”,”打造一支“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教育工作队伍。就是要广大师生强化“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使命和担当,经常想想自己的初心,当初为什么学农业、干农业,自觉站稳人民立场这个根本政治立场,始终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以农民的期盼、农民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切实做到深知“三农”、心系“三农”、热爱“三农”,从思想上认同,在实践中践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

二、提升服务“三农”能力,形成工作合力

新时代对农业职业教育赋予了新使命、新责任,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新思维。办好农业职业教育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三农”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已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使命和担当。

以农业为底蕴的学校,要走出规模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师生光有献身“三农”的意识还不够,还需要有服务“三农”的能力。重点是提升师生与农民交心的能力、为农业发展干事的能力、为农村建设出力的能力,鼓励师生在参与农业发展中发现问题,在服务乡村建设中思考问题,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解决问题。

1、提升与农民交心的能力

强化走进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的能力。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农业职业教育要发挥专业优势,让专业教师深入农村,与农民亲密对接、与农业亲密对接。要全面落实“职业教育教师,原则上每2年至少在农企、农村一线工作至少2个月”的制度安排,积极参与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为一线教师贴近农民、研究农民、服务农民创造必要条件。

强化想农之所想,急农之所急,办农之所需,干农之所盼的能力。在知农爱农的基础上,农校师生要传承弘扬“三农”的红色基因、把握把准“三农”的理论政策、讲好讲活“三农”的经典故事、传播传唱“三农”的时代声音、学习借鉴“三农”的国际经验、体验体悟“三农”的文化内涵。

强化为农助农、强农兴农的教育能力。要根据农民子弟、学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加强涉农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注重专业升级改造优化。对于现有的涉农专业,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校周边、学生家乡的三农问题来展开教育教学,在育人方式、课程设置上进行升级,在实践教学部分,注重提高自身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着力培养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针对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开设反映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新专业,加强建设涉农管理专业,着力培养乡村复合型人才,支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2、提升为农业发展干事的能力

农业职校最根本的任务、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要培育更多更好更实用的中高级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指导优质开展农业生产的能力。要提升农业技术教育能力。包括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教育、新的品种的认知教育,要主动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了解最新最优的农业品种,成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要加强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教育能力。把农校师生锻造成农业管理的专家里手,成为最新的农业管理理念的带头实践者和传导者,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引导者和新技术应用的推动者。

指导优质开展农产品销售的能力。要提升农业市场特性教育能力。弄懂农业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一些特性,如农产品市场供给的季节性,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农产品生产易受环境气候影响的脆弱性等。要提升农产品提质增效、包装销售教育能力。全面了解和掌握农产品市场特点和规律的,增强服务农业产业的能力,促进农业增效。

指导优质开展农业现代化管理的能力。要不断汲取先进地区和先进行业的管理理念,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服务等能力提升培训,不断增强服务促进农业跨越发展的能力。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主动引导和带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构建全产业链的产业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3、提升为农村建设出力的能力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农校师生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联合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形成广泛合力,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促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发展,全力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在振兴产业、培育人才的基础上,围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开展针对性的社会化服务,拓展办学空间,打造办学品牌,彰显社会价值。

一是指导优质开展文化振兴的能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农业职校师生要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出得了力。主要具备以下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形成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打造接地气、涨人气的“农林思政”品牌。

二是指导优质开展生态振兴的能力。山清水秀、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标志。农业职校师生要为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出得了力。主要具备以下能力: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尤其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垃圾污水治理力度,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着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学校打造美丽庄园、现代农场等进行引领示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三是指导优质开展组织振兴的能力。农业职校师生要为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出得了力。主要具备以下能力:助力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让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四是指导优质开展全面振兴的能力。在强化农业人才培养,实施农业技术创新,推进农业推广服务的基础上,以培养“定制村干”和村组织负责人为抓手,进一步开展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乡村振兴阶段评价、乡村振兴经验提炼推广等工作。

三、彰显发展“三农”作为,增强品牌实力

要办好一流农业职校,要至少完成四个转变:一是在认识上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主动走进农村拓展办学空间,主动贴近产业开发实用课程,主动面向农民探索培养模式。二是在方法上从单一向多元转变:构建多维拓展、多方融合的办学机制。三是在内容上从抽象向具体转变:“看得见”的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走出低谷的必由之路。打破“做农业不赚钱”的旧思维,就必须做出样板给农民(学生)看,只有用具体的案例去引导,农民(学生)才能看得懂、学得会、做得好;四是在目标上要从服务向引领上转变。不能盲目把自己定位成跟从农民致富、农业产业发展、农村振兴的“服务员”,而应尽快地让自己成为产业发展的“领跑者”。

具体而言,就是营造“学农有出息,事农好创业”的氛围和追求,主要做成三件事:

面向农业农村,培养乡村振兴引路人。建设农业农村基层管理专业,开展基层管理干部定制班,着力培养乡村复合型人才,打造“农村党员教育基地”“农村干部培养基地”“基层政权培训基地”“乡村振兴服务阵地”。

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产业技术“领头雁”。建设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农业技术技能型专业,打造具有行业领先的实验实训环境,开展厂校共建,加强技术创新,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青年农场主培育基地”“致富带头人培育基地”,着力实现“一棵小草富农民”“一粒种子强农业”“一片叶子美农村”,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服务等能力提升培训。

面向农村一线,培养高素质农民。坚持技术教育主责主业,提升提振承载能力,增强培优学位供给,整合优化现有优势专业,增补开设新型专业,打造行业领先、综合配套、规模适中、运行高效的实验实习环境,确保学生学得到、学得好、用得上、干得好。

(作者为省委党校第63期中青一班学员,湘潭生物机电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来源:红网

作者:尚军辉

编辑:杨莉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655/53/1206471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