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宇的石鼓工坊。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放明 实习生 姚茜洋 丁小青 湘潭报道
昌山青黛,巍峨峻峭,竹林遍岭。
在山脚下的湘潭县石鼓镇,油纸伞制作技艺已在这里流传了600余年。
石鼓油纸伞,就近取昌山楠竹,以安徽宣纸、湘西桐油、鱼胶生漆为主材,选竹、削伞骨、钻孔、拼架、穿线、上伞面、刷桐油……历经大大小小共82道工序制成。它是才子诗人笔下雨中含愁的女郎,是江南的烟雨,而对于周汉宇来说,油纸伞承载着的是油纸伞手艺人关于生活与未来的希望。
石鼓油纸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石鼓油纸伞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周汉宇从早年帮父亲跑油纸伞市场,到现在钻研手艺、不断创新,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已有40年,并于2016年开办了湘潭宇昌制伞公司。儿子周乐从小耳濡目染,从大学开始便尝试开网店帮助父亲卖油纸伞。如今,周乐的店铺在电商平台上,每月能卖出1万多把石鼓油纸伞。
当82道工序不断重复,石鼓油纸伞便从朦胧的诗中走来,从浩瀚的历史中走来,正成为促进乡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冉冉新星。
周汉宇在检验油纸伞质量。
一把油纸伞,承接百年历史风雨
作为我国制伞工艺三大流派之一,石鼓油纸(布)伞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大批江西人迁徙到湘潭,带来的纸伞制作工艺,成为了湘潭人谋生养家的好手艺。
石鼓油纸伞曾随邻县湘乡兴起的湘军征战南北,也曾在20世纪30年代风靡省城长沙,被一众名媛追捧。
对于自小在昌山砍楠竹做伞的周汉宇来说,长着满山翠竹的昌山,就是他最强大的“靠山”。刮青、劈伞骨、制伞杆、制伞轱辘、分边、穿艺、糊伞、斯边、打口、画花、收伞油……对于他来说,每一道工序都再熟悉不过。
周汉宇见证了湘潭传统油纸伞到现代主流伞的更迭,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坚守下,油纸伞关于旅游纪念、收藏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如今,人们对其文化性的关注远超其实用性。“油纸伞即使在众多非遗工艺品里也是非常火热的。”提起油纸伞的前景,周汉宇眼里满是对这门传统手工艺的骄傲与热爱。
因跟随互联网一同成长,石鼓油纸伞技艺第六代传人周乐认为,新平台正成为老手艺的“靠山”,赋予这门技艺更新鲜的活力。
2021年12月,周乐成为湘潭宇昌工艺伞传统技能型人才工作室负责人,完成了40名新徒弟的油纸伞制作技艺教学任务。2022年5月,周乐参加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长沙市开福区选拔赛获得乡村振兴专项赛优胜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传统而鲜活的“伞上”工艺。
去年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关于公布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省级示范点名单的通知》,正式认定了一批全省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省级示范点,而周汉宇父子的湘潭县石鼓油纸伞(布)非遗工坊位列其中。
制作中的伞架。
一条创新路,打开产业发展大市场
从家庭作坊,到规模化生产,石鼓油纸伞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机遇。“老是跟着别人跑,就绝对有差距。”周汉宇认为,照搬老一套,肯定打开不了现在的市场,必须学习,找自己的缺点,总结归纳。
几十年前的石鼓油纸伞种类较少,伞长相对固定,款式比较单调。“传统油纸伞如果一直只保留原来的图案、样式,也打开不了现在的市场,时代在进步,现在顾客想要什么样式的油纸伞我们都能做出来。”周汉宇介绍,现在市场卖得比较好的尺寸是88cm、90cm,“我们还针对顾客群体得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由于市场火热,除了手工绘制的油纸伞,石鼓工坊引入了机器生产,提前设计图案,通过机器规模打印,不但提高了产量,还降低了时间成本,更好地满足了市场对于生产效率的要求。
周乐对传统产业的长远发展有着自己的想法。今年年初,周乐马不停蹄地远赴杭州学习国内油纸伞龙头企业的销售模式,又与义乌相关工艺品外贸公司紧密交流,拓宽销售渠道。4月份,他带领油纸伞运营团队返回湘潭,创立了油纸伞传媒以及直播工作室,希望可以通过国风油纸伞的视频直播,让石鼓油纸伞在短视频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石鼓油纸伞的线上销售占比达90%以上,每月能销售8000多单,实现月销售额40万元左右。
相比制作油纸伞日复一日都多技艺打磨,电商运营是一件更具挑战的工作。在石鼓油纸伞上架前,周乐发现其他油纸伞店铺都用“1号伞”“2号伞”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命名。而油纸伞作为传统手艺的代表,本就与“文艺”密不可分。
在一节晚自习课上,正在看古诗词的周乐突然灵机一动:油纸伞面风格不同,图案各异,但都颇具古韵,何不用古典诗词给油纸伞命名?
于是,“蝶恋花”“鸟鸣涧”“落花时节”“燕笑语兮“……他家的油纸伞,成为“拼多多”平台上最早拥有这些诗意名字的商品,并迅速吸引年轻消费者、汉服文化爱好者的青睐。
最初,周乐只是将电商作为副业,在大学闲暇时间为父亲的油纸伞拓宽网上销路。但他没想到,在运营两三年后,“拼多多”上的店铺每天都能销售四五百把油纸伞,还常常爆单。在父亲的线下实体店受到疫情影响时,自己的网店成为了油纸伞的主要销售渠道。大学一毕业,周乐决定,全职做电商,卖好油纸伞。
作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周乐也正在结合消费者的反馈,对油纸伞工艺进行创新。“油纸伞需要刷桐油才能防水,但桐油气味较大。”周乐说,他正和大学的化工专业老师探讨,如何用活性炭分解桐油气味,净化空气。
石鼓油纸伞生产车间一角。
一群执伞人,共撑乡村振兴一片天
一把油纸伞,是情怀、是艺术,是石鼓人发家致富的梦想,更是湘潭县石鼓镇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今年38岁的汤罗群,在“糊伞面”的工位上已工作了五年。早年随丈夫在沿海地区打工,后回乡来到宇昌工艺伞厂上班,平均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汤罗群介绍,虽然在外面打工工资稍微高一点,但自己有两个孩子,读书需要接送,老人家也需要照顾,“既照顾了家里,又实现了就业,我很满足了!”
在湘潭宇昌工艺伞厂,数十位手艺人大多是安乐村的村民,且多为留守妇女、老人,每月能挣2000到4000元,成为他们各自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
除了生产和销售油纸伞,周汉宇、周乐父子还在石鼓打造油纸伞研学基地,教传统文化爱好者制作油纸伞。他们设计了一整套油纸伞制作研学材料包,开展学生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和绘制油纸伞,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累计接待研学活动超20万人次。
在2022年4月,父子俩的油纸伞研学基地入选湘潭市第三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不单如此,石鼓工坊也成为很多高校学子调研学习的地方。展示厅内悬挂和摆放的莲荷、花鸟、人物等油纸伞作品,均是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学子设计,丰富多彩、别具匠心。
2021年,周乐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后,既坚定了他扎根家乡的信心,又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重量。他表示,将进一步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带动周边劳动力稳定就业,让“油纸伞”打开乡村振兴的新局面,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截至目前,湘潭县石鼓镇有成品油纸(布)伞生产及相关企业50余家,在该镇及附近从事油纸伞制造的有2000多人,年产成品伞600万把,占全国工艺伞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湘潭县石鼓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级政府正对油纸伞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行业协会建设,计划用3至5年时间,实现油纸(布)伞产业年产值超5亿元。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刘放明 姚西洋 丁小青
编辑:楚湟-湘潭站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