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湘家风故事 | 杨度医民救国的“倔”与“择”

来源:红星云 作者:观潮君 编辑:刘放明 2024-02-17 21:07:12
时刻新闻
—分享—

湘潭雨湖公园杨度雕像

纵观杨度一生,“选择”二字或许是他最为鲜明的标签。

他参与维新变法,力主清末立宪,后支持孙中山,最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看似“善变”,实则内心坚定,想施展抱负医民救国。

始于湘军世家的文武之道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100多年前,杨度以一首《湖南少年歌》,道尽了湖湘儿女的爱国之情和湖湘精神中忠诚、担当、图强的鲜明底色。

而他自己的故事,则要从湘潭石塘说起。

1875年,杨度出生在一个湘军家庭。因父亲早亡,伯父杨瑞生便承担起父亲的职责,抚养杨度兄妹。杨瑞生早年跟随祖父参加了湘军,后曾任湘军总兵。

“杨度属于正宗的湘军后代。”湖南大学杨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聘任研究员何歌劲介绍,因为家境相对富裕,少年时代的杨度是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

“湘军家族的教育重文也重武。”何歌劲说道,杨家不培养单纯意义上的武夫,而是有勇有谋、能文能武的大家,同时讲究学以致用。

杨度故居遗址

也就是在这期间,杨度认识了李大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与李大钊的交往中,杨度逐渐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可以说这个时候,杨度找到了真正的救国之道。”何歌劲说。

李大钊被捕后,杨度变卖家产解救。李大钊牺牲后,杨度又变卖家中首饰,接济牺牲的革命人士的子女,留下了“毁家纾难”的佳话。

1929年,杨度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1931年去世,他利用特殊身份,在白色恐怖下坚持为党工作。

杨度之女杨云慧曾这样总结父亲的一生,“一个爱国主义者所走过的道路有时非常曲折。但是,只要他真心爱国,即使像我父亲那样顽固的君主立宪派,最后还是捐弃成见,投身到无产阶级阵营中。”

杨度的“倔”也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始终支持孩子们走实业救国道路。

1913年,他将两个儿子杨公庶、杨公兆送往德国留学,临行前,特意叮嘱他们把科学技术学好,回来挽救当时落后的中国。

杨公庶学化学,杨公兆学地质,两人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学成后回国,为当时中国的实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医民救国”理想传之后世

在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清泉村石塘组,有一块石碑。石碑用简短文字告诉世人,这里曾是杨度成长的地方。

<img src="https://img.rednet.cn/attachment/2024/02-17/dfc66ab4-6edd-4f2b-921e-7b6f96352989." _styleapp="width: 1080px; height: 721px; "" style="max-width:600px;">

杨度故居遗址石碑

村民许世芳说,自己的姥姥曾在杨家做女工,从16岁做到了70多岁,照顾了杨家三代人。

“姥姥说,杨家对村里人非常好,大家有困难去找杨家,基本都能得到帮助。”许世芳说。

岁月轮回中,杨度故居已难见片瓦,但杨度的故事始终在村里流传,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湘潭人。

今年25岁的湘潭人张钰汐说,“小时候就听过那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每次听到这句话时,都为自己是湖南人而骄傲。长大后了解到杨度的经历,也被他的坚持所打动。”

张钰汐正在湘潭大学读书,“我希望自己毕业后,以所学所思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杨度在病中自撰的这幅挽联,一方面讲述了自己充满功过毁誉的人生历程,另一方面寄希望于“后来人”。

如今,其子孙后代虽散居世界各地,但都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成就。

杨度的长孙杨友龙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来任北京市经委总工程师,兼任清华大学教授。

次孙杨友麒成为了第一个到国外去学计算机化工应用理论的专家,回国后,也成了该领域的权威。

沧海桑田,百年转瞬而逝。

站在“杨度故居遗址”石碑前,人们似乎能看到满怀抱负却踽踽独行的杨度。幸运的是,他期待的“医民救国”,被“后来人”实现了。

这座石碑记录着的,不仅仅是一座故居、一位名人,一同被镌刻的,还有那首响彻时代的、朝气蓬勃的《湖南少年歌》。

来源:红星云

作者:观潮的螃蟹
视频编辑:田萌 任晔

校对:彭兵

责编:刘凯敏 陈志虎 袁鑫鑫 胡蓉平

来源:红星云

作者:观潮君

编辑:刘放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