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工智能数字人训练师肖磊:别叫我“牛头人”

来源:湘潭日报社 作者:吴新春 葛亚芬 编辑:刘放明 2024-12-04 16:00:22
时刻新闻
—分享—

“别叫我‘牛头人’,我是‘李比利’!” 在湘潭市数字经济孵化基地内的湖南东森映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见到肖磊时,他打趣地“抗议”着。

照片上,他穿着一身黑色动捕服,戴上头套脚套,肩扛短火枪,脚踩道具木箱,一脸神气,俨然动画剧中的角色“牛头人李比利”;现实生活中,眼镜后的那张脸圆圆的,憨憨的,一本正经。

今年30岁的肖磊是东森映画的动画组长,因为职业的需要,他时不时还要充当“数字人”动作捕捉演员。动作捕捉演员究竟是个什么职业呢?如果你经常看电影、动画剧,玩3D游戏,会看到一些虚拟形象,动作表情栩栩如生。这些虚拟形象,就是使用传感器捕捉真人演员的动作,然后转化为数字模型创建出来的。2020年2月,“人工智能训练师”正式成为新职业并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动作捕捉演员就属于这个新职业范畴。

肖磊大学学的是动画专业,2017年从湘潭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这个行业工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人动作捕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影、体育、医疗等领域。像电影《功夫熊猫》里的阿宝,动漫《斗罗大陆》里的魂师,都是这样做出来的。这对平时就喜欢动画和表演的肖磊来说,确实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职业了。在动捕基地里,他一袭黑色紧身动捕服,在导演的指导下一板一眼地奔跑跳跃着。所有的动作和表情都通过衣服上的30多个光学传感器被场内的24个摄像头精准捕捉,然后转化为数字信号,以便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和编辑。这样,通过对“数字人”的“训练”,真实的人体动作就转化为数字化的动作,可以在电影、体育等领域中使用。

肖磊最近参演的一部动画剧名为《猫行东方》,他“训练”的“数字人”角色就是一个牛脸人身的打手,名叫李比利。和一般的演员不同,动捕演员考验的是怎么用动作表达“情感”。除了肢体控制能力,最难的是要有想象力、创造力。“不但要事先充分熟悉角色的性格、情绪反应和背景,将自己深度代入角色,还要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赋予角色符合剧情要求的真实的灵魂。”肖磊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们不停地沟通,不断地重复,一组两分钟左右的镜头经常要拍上三四个小时。

尽管工作并不轻松,不过肖磊显然乐在其中。他的同事——三维动漫前期负责人游晓奇就有点羡慕他的状态。事实上,在这部动画剧中,肖磊的工作已经几乎是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了。像“数字人”前期的人物形象、道具场景设计、数字建模、贴图绘制和骨骼绑定等,都需要游晓奇和他的伙伴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肖磊说:“不论是前期的设计建模还是后期的动捕测试,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最终能打造出最逼真最生动的‘数字人’角色!”

众多数字职业在不断涌现新技术、新场景、新需求的背景下逐渐兴起,正是数字经济变革在职业领域的突出表现。人工智能数字人训练师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出现,加速了人工智能由技术研发走向行业应用的过程,让人工智能更“懂”人类。

来源:湘潭日报社

作者:吴新春 葛亚芬

编辑:刘放明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