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霁正捧着一本书细细研读。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兴夏 杨莉莎 湘潭报道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湘潭光霁中医医院医养中心的窗前,为静谧的房间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年过九旬的刘光霁端坐在椅子上,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捧着一本泛黄的书籍,正细细研读。
阳光透过窗棂,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也映照出老人专注而深邃的目光。那目光里,沉淀着百年黑药的智慧,也流淌着医者世家的坚守。
虽已至耄耋之年,刘老依然精神矍铄,言谈间思维清晰如昨。“黑药”的百年历史,也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逐渐清晰。
第三代传人刘国器在湘乡民间采用手工作坊制作膏药为周边百姓治病谋生。
黑药源起:军中医药的百年淬炼
“黑药”的故事始于晚清。
左宗棠军中医官刘福清、刘德裕父子,随军转战南北。在收复伊犁的征战中,以一道奇方救治无数伤兵。因药末黝黑,将士们亲切称之为“黑药”。
这道凝聚战场急救智慧的方剂,自此在刘氏家族代代相传。
清末民初,湘军解散后,闲赋在家的“黑药”第三代传人刘国器返乡开设手工作坊,以黑药膏贴为乡邻疗愈骨伤病痛;至第四代传人刘汉初,黑药更添一抹红色传奇——身为中共地下党湘乡负责人,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他运用所掌握的“黑药”为受伤战友疗伤,身边的战友得到及时救治,有效缓解了当时缺医少药得不到救治的情况,让这道家传秘方成为革命年代的“生命护符”。
历经六代相传的药箱和药书。
薪火相传:从家传秘方到“湖南老字号”
岁月流转,“黑药”如同家族的血脉,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光霁和妻子曾昭平积极参军。有一次探亲回家,母亲打开一个有着厚重历史感的铁皮箱子,郑重交给他一个小册子。
“这是太祖父根据医疗经验、秘方偏方总结而成的一个小册子。”刘光霁回忆说,当时想的就是要好好地发扬和传承这份“家传秘方”。
就这样,“黑药”传承到了刘光霁手中,他也成为了第五代传人。作为医生的曾昭平,还带着黑药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救治志愿军伤员。
1958年,刘光霁夫妇转业回到长沙后,还时常在家中接诊患者。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人知道了“黑药”,慕名而来。患者经常能从三楼一直排到一楼。
1999年,退休后的刘光霁夫妇在湘潭创办专科医院,让“黑药”走出深闺。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总结提高,夫妻俩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改良配方,将黑药从单一治疗骨伤拓展到多种疾病,“黑药”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应用更为广泛。
2004年,经相关部门批准,成为医院制剂,正式命名为“刘光霁黑药”;2016年,“刘光霁黑药”被湖南省商务厅评定为“湖南老字号”产品;2018年,“刘光霁黑药”被认定为《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刘光霁黑药”被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为一家老字号招牌,我们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将这份古老的智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刘光霁说。
黑药斩获多项荣誉。
非遗新生:传统药方的现代远航
走进今日的光霁中医医院,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火花。第六代传人刘朝霞带领团队,让百年黑药焕发新生。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深知传承与创新重要性的刘朝霞,带领团队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从原始的粉末状袋装黑药,到改良后的组合式黑药,再到更便捷使用的外敷膏药,黑药的产品线日益丰富,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老祖宗的智慧更好地服务现代人。”刘朝霞说,未来,医院将继续坚守初心,致力于将这份古老的智慧传承下去,不断探索与现代医学技术的融合,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份来自自然的恩赐。
一剂黑药,百年传承。从军帐到民间,从秘方到非遗,"刘光霁黑药"的故事,是湖湘中医药发展的生动注脚。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坚守中创新;真正的中医药智慧,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与时俱进。
在光霁中医医院,关于“黑药”的传承,仍在续写。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兴夏 杨莉莎
编辑:凌雨晴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