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视频丨甘肃长途货车司机突发心梗 湘潭市中心医院用“心”救护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莉莎 陈沁沁 编辑:刘放明 2025-08-14 21:50:1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通讯员 陈沁沁 湘潭报道

8月8日傍晚,暑气未散。湘潭的芙蓉大道旁,跑长途的货车司机们陆续停车休整,34岁的甘肃司机景先生也在其中。

为了一家五口的生计,他跑货运已十余年。这个暑假,他特意带上11岁的大儿子浩浩,一路南下送货至长沙,想让儿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谁曾想,一场意外突然降临……

WechatIMG5副本.jpg

手术现场。

生死竞速的黄金120分钟生命接力

当天下午5点多,景先生出现剧烈胸痛。18点35分,他强忍剧痛拨通120。仅仅十分钟,救护车便抵达现场。

19点32分,景先生被送至湘潭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急性心梗,立即启动绿色通道。”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治迅速展开,急诊科、CCU、心导管室团队无缝衔接。

20点29分,景先生被推入心导管室,紧急进行心脏冠脉造影。然而,造影刚结束,最凶险的状况发生了——患者突发室颤,心跳骤停。

“当时,心导管室同事正打电话告诉我患者的血管情况,话还没讲完,就听到电话那头有人喊‘不好,室颤了’。”CCU主任谭旦回忆道。

心导管室内,医护人员反应迅速,除颤仪一声轻微的“砰”响,监护仪上混乱的波形重新回到有力的跳动。景先生的心脏,被“抢回了节律。救护团队随即无缝衔接后续操作,将导丝精准探入堵塞的前降支血管,球囊扩张、支架释放一气呵成。

20点53分,闭塞的血管被成功撑开,血流恢复。此时距离进入导管室仅过去24分钟。

21点17分,手术成功,景先生被推出导管室。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他重获新生。

43453393a5a35f1b9141ad10029211c5.gif

手术室外的“临时家人”,让茫然无措的浩浩有了依靠。

手术室外的“临时家人”

当父亲在生死线上挣扎时,11岁的浩浩独自坐在医生办公室,眼神茫然无措。

护士长彭艺群刚给女儿过完生日,在回家途中接到值班护士张媛的电话:“患者身边只有个小男孩……”她毫不犹豫地说道:“你们安心上班,我马上回医院接孩子。”

彭艺群带着女儿以最快速度赶到CCU,这时值班医生张宇晴为浩浩买的汉堡可乐也送到了手上。与远在甘肃的景先生妻子进行视频沟通后,彭艺群牵起浩浩的手,说道:“走,跟阿姨回家。”

陌生的消毒水气味被温热饭菜香取代,冰冷的座椅变成了安稳的小床。在“临时妈妈”温暖的家中,惊魂未定的浩浩终于沉沉睡去。这份职责之外的悉心守护,如同一束光,驱散了孩子心头的阴霾。

WechatIMG3745.png

CCU团队密切监测各项指标,精细化调整治疗方案。

CCU重症监护室的精准与温情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景先生转入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CCU)。

“术后48小时是关键期,必须严防死守。”CCU团队绷紧神经,密切监测各项指标,精细化调整治疗方案,从专业护理到心理安抚,每个细节都倾注心力。

目前,景先生恢复良好,已顺利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后续心脏康复治疗。

WechatIMG3744.png

患者家属送来锦旗,表达感谢。

一面锦旗与劫后余生的思考

看到景先生一天天好转,他的父亲和妹妹专程送来鲜红的锦旗和饱含深情的感谢信。“这封信我反复修改,就想亲口说声谢谢。”妹妹声音哽咽,父亲眼眶泛红。这份朴实的感激,温暖了所有医护人员的心。

病床上,景先生翻阅着《支架术后人生》,心情明朗。

“当时只觉得胸口难受,没想到这么严重。”回想起病发之前,景先生坦言忽视了心梗的早期信号。

医生提醒,近年来,急性心梗发病日趋年轻化,与长期熬夜、劳累、饮食不规律、烟酒等密切相关。年轻人心梗起病急、进展快,易被忽视。要警惕突发剧烈胸痛、胸闷,疼痛放射至肩背、下颌、左臂,不明原因乏力、呼吸困难等信号。

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湘潭市中心医院已构建起“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心导管室”一体化快速响应机制,为患者构建从发病到救治的全程绿色通道,采取标准化的诊治流程,让患者在120分钟黄金救治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心梗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窗是发病后的120分钟,俗称“黄金120分钟”。千万不要做“忍者”,越早就医,挽救心肌的可能性越大。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莉莎 陈沁沁

编辑:刘放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42/58/1520131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