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土地资源被进一步唤醒。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楚湟 通讯员 石凌 刘敏 湘潭报道
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中,湘潭正以破竹之势,在优化土地管理的征程上奋力前行。农地入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耕地保护这三大关键举措,宛如三驾并驾齐驱的马车,为湘潭土地管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农地入市启新程,资源盘活焕生机
农地入市,无疑是激活乡村发展潜能的 “金钥匙”。过去,受限于相关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长期处于沉睡状态,价值被严重低估。湘潭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开展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让农村土地合规有序地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农村发展的资源瓶颈。
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
土地出让收入、入股企业分红、劳务报酬,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村民欧阳爱兰,因为当地一项改革而多了三份收入,这是她过去不敢想象的。
“我在离家几十米的食品厂工作,每个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年底还有分红。”今年56岁的欧阳爱兰是湖南顺餐食品有限公司的保洁阿姨,而公司所在的区域,正是当年她家后山一片荒地。
此前,碧泉村向湘潭县自然资源局提交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申请,流转20亩土地建设厂房。
2023年,经湘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申请,并层层申报,湘潭县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顺餐食品以此为契机,以竞拍价271万元取得碧泉村这块土地使用权。
引进华绿生物、碧泉潭生态开发公司,利用荒地、鱼塘发展一三产业和生态资源开发;引进厨食尚、东风光明木业、青亦蓝教育咨询公司,盘活村上三所闲置中小学土地……碧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
湘潭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走在全省前列,已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8宗、面积110.135亩,成交金额1619.6万元,带动产业投资规模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湘潭县入市试点工作为用地主体引导有效类10大典型之一,是全省12个试点地区中唯一入选的地区。
农地入市,不仅打开了乡村与外部市场互联互通的大门,更为乡村产业振兴搭建起广阔的发展舞台,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
低效用地巧盘活,存量变革促发展
低效用地再开发,堪称一场对土地资源的 “深度重塑”。在湘潭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早期开发区域由于规划滞后、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出现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湘潭秉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的原则,对老旧厂区、闲置商业区等开展系统性升级改造。
吉利商用车LCV改造项目入选首批低效用地开发试点全国推介典型案例。
仅用20天就完成用地报批审查,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用时3个月,自拿地后12个月内完成工程建设、设备采购、安装调试、首车下线等阶段。吉利LCV项目跑出加快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落地的“湘潭速度”,刷新湘潭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的最快速度。
吉利LCV项目创新“增存并举、双轨并行”机制,不仅跑出土地要素保障“加速度”,而且大幅降低用地成本。项目达产后将带动上下游全产业链产值约500亿元,让原低效空闲用地蜕变成发展新高地。这一案例成为全省唯一上榜首批全国低效用地开发试点典型案例。
湘潭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的政策改革将这里唤醒。直面园区新增建设用地不足、存量用地产出不高等问题,湘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定《湘潭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湘潭市优化土地要素保障助推产业升级的若干措施》等措施,创新实施“1+2+N”工作机制,聚焦专业园区和重点产业链、优势产业链,引导产业用地向园区集中,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先进金属材料、医疗器械等专业园区建设。2024年,湘潭完成13个低效用地项目再开发,盘活低效用地982亩,并有23个项目2718亩正在再开发实施过程中,实现各类投资29.06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还创造了大量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有力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显著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低效用地再开发,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了从低效到高效的华丽转身,为城市发展释放出更多的空间与活力。
耕地保护筑基石,粮食安全稳民生
耕地保护,始终是湘潭土地管理优化的“核心关键”。湘潭深刻认识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而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根本,其保护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为此,湘潭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起实时动态监测机制,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织密耕地保护的制度防线。
易俗河镇非法种植的草皮地块已完成清理腾退。
走进湘潭县易俗河镇,原来占用耕地种植草皮的地块,已成功复耕。2024年,湘潭县将部分耕地种植草皮、铲草带土导致优质耕作层流失,肥力下降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宣传耕地保护政策、细致走访、积极动员、科学恢复,全县完成1.2万余亩土地的“退草还耕”。
为深入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湘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856个铁塔视频监控点覆盖全市90%以上集中连片耕地,将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提供强力的技术和信息支撑。创新综合监测图斑处置机制,系统集成各类违法图斑线索、规范图斑处置流程、制定文书范本、强化办案指导,首创自行整改不处罚、及时整改不追究、怠于整改严追责的“渐进式执法”模式,形成“智慧赋能、系统集成、高效联动”的自然资源大执法、大监管格局,切实为基层赋能减负,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双赢”。通过“一增一减”,牢牢守住全市193.03万亩耕地和17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责任目标,耕地流失全省最少,耕地总量率先实现净增长,增长率排名全省前列。
同时,组织开展覆盖市、县、乡、村四个层级1200余人参加的全市狠抓耕地保护业务素质提升培训,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员干部耕地保护意识,筑牢严守耕地红线的能力基础。
如今,湘潭的耕地面积始终保持稳定,粮食产量连年丰收,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在湘潭得到生动实践。
这 “三驾马车” 绝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关联、协同共进。农地入市如强劲引擎,为乡村发展吸引海量资金与优质项目,顺势牵引着低效用地再开发理念向农村地区延展;低效用地再开发则似妙手丹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农地入市精心营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耕地保护仿若坚固基石,为农地入市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筑牢稳定根基,确保土地管理优化始终沿着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稳步迈进 。
在“三驾马车”的共同驱动下,湘潭土地管理优化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加速迈进。展望未来,湘潭必将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乡村全面振兴、经济持续繁荣等方面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为全国优化土地管理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 “湘潭经验”。
来源:红网
作者:楚湟 石凌 刘敏
编辑:凌雨晴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