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韶山灌区有了电子身份证 巡渠不再“盲人摸象”

来源:湘潭日报社 作者:王希台 刘静远 编辑:楚湟 2025-02-24 15:45:22
时刻新闻
—分享—

面对长达68%土质渠堤的防汛盲区与54座排架桥的淤堵风险,韶山灌区南干渠通过构建数字化地图,首次实现全渠道“一图统管”,将传统人工巡渠的“盲人摸象”困境转化为精准防控的“数字推演”。目前,韶山灌区电子一张图主体结构已经基本完成,将投入防汛抗旱实战,灌区管理将从“被动抢险”迈入“主动防控”新阶段。

韶山灌区南干渠数字身份证。

南干渠涉及2个县(市)10个乡镇74个行政村,灌溉25万亩良田,是韶山灌区5条干渠中最长的干渠。目前,南干渠工程基础相对薄弱,不少渠段为土路,大部分渠段位于偏僻乡村,要在极端天气下快速掌握渠道情况比较困难。南干渠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旦遇到暴雨,68%的土质渠堤路面将被冲刷成满目疮痍的险途;54座排架桥环绕着漂木与水草,成为阻挡漂浮物的险隘。传统人工巡渠如同“盲人摸象”,汛期应急响应常常陷入“事后补救”的被动。

去年冬季,南干渠管理处组建测绘小组,率先以数字为基石,精心构筑的灌区地图,实地进行数字测绘。当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葱郁障目的涵洞,当高清图像同步上传云端,让这条沉睡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命脉,终于在数字地图上睁开“天眼”。

韶山灌区南干渠数字身份证。

在1︰20精度的奥维地图上,历时2个多月踏勘。南干渠测绘人员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渠坡,用手掌触摸每一块涵闸,准确测量出渠段距离,并分管段人员管理范围、工程设施情况、渠堤路面状况三大类,将7座渡槽、8处节制闸、11处泄洪闸、78处渠下涵、206处分水涵、207处跨渠桥等1000余组水文数据逐一上传云端,给渠道赋予“数字身份证”,让每段渠拥有智慧生命线,编织成数字时代的《水经注》。

实现灌区一张图后,距离不再遥远,管理人员能够“瞬间”洞悉渠道工程设施的分布、运行状况等,真正做到心里有数。防汛抗旱时期,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渠道的承载能力、水流情况等,在洪涝来临前做好泄洪规划,在干旱时期科学调配水资源,保障农业用水安全,让防汛预案从“经验推测”升级为“数字推演”。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灌区发展的必然趋势。韶灌局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干渠基本完成全渠道数字测绘,其他干渠正在紧密跟进。下一步,韶山灌区将全力构建孪生水利框架体系,持续提升数字孪生水利体系的“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为灌区保驾护航。

来源:湘潭日报社

作者:王希台 刘静远

编辑:楚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