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湘”门丨城市与工人双向奔赴 湘潭有何“神奇魔法”?

来源:红网 作者:湘C君 编辑:杨莉莎 2025-04-30 20:14:20
时刻新闻
—分享—

湘潭市_副本.png

俯瞰湘潭。

今年4月27日是首个“湘潭工匠日”,第一批87名“湘潭工匠人才”获得认定。

几乎同一时间,湘潭6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赴京,参加五年一次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产业工人是湘潭工业经济增长的“最大功臣”,也是产业升级的“硬核力量”。

去年,湘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2%,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今年一季度,湘潭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2%。

微信图片_20250430152646_副本.jpg

4月28日,湘潭市举行庆祝第135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暨首个“湘潭工匠日”大会。

湘C君发现,湘潭对于工匠人才,有一种“原始的渴望,而这里的产业工人,在湖湘血脉和红色基因的双重影响下,也正在踏着“劳模工匠”的脚印奋勇前行。

一场城市与工人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正在湘潭上演。

工人成长有土壤

早在“一五”“二五”时期,湘潭就被国家列为23个重点发展的工业城市之一、中南地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湘钢、湘电、江麓、江南等一批大型国营企业和全国重点建设项目相继落户,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之都。

随着大量产业工人落户湘潭,这座城市的工业氛围和干事创业热情空前浓郁。

如今,湘潭由老工业基地逐渐蜕变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中心、以四大战略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工业新城。

湘潭市吉利商用车全新智能LCV改造项目。.jpg

湘潭市吉利商用车全新智能LCV改造项目。

目前,湘潭已具备36个工业门类和12条完整的新兴优势产业链,新能源和汽车制造、精品钢材及新材料、军工等领域优势明显。

近40万名产业工人,是湘潭产业发展的底数,也是工匠人才成长的基数。

为了做大这一基数,湘潭从“用工”与“就业”双向需求出发,探索“七分法”培训模式,通过分龄、分群、分业、分时、分地、分单、分级的方式,精准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构建全方位、全需求、全链条服务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今年3月5日,湖南工匠学院在湘潭地区的两所分院分别揭牌成立,打造“理论教学+项目实战+技能竞赛”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成为工人向往的“象牙塔”。最近,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8家单位被确定为湖南工匠学院湘潭分院实训基地。

微信图片_20250430152119_副本.jpg

3月5日,湖南工匠学院湘潭分院揭牌成立。

不仅送“培训大餐”,湘潭还为职工搭建起广阔的竞技舞台。

全市有500余个省、市重点项目参赛,吸引了10万余名职工参加,200余名职工通过竞赛荣获“湘潭市技术能手”称号……从传统工矿企业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传统工种到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职业技能大赛成为人才脱颖而出的舞台。

微信图片_20250430151655_副本.jpg

“大国工匠”艾爱国。

“七一勋章”获得者、“大国工匠”“全国道德模范”艾爱国是湘钢的产业工人。在43年前拿下湘潭第一个气焊和电焊“双证”后,他一路攻克400多项技术难题,改进100多项焊接工艺,培养出600多名徒弟。

近年来,艾爱国的故事常见于各大媒体,湘钢文化园里的艾爱国焊接实验室也已成为工业旅游的重要景点。从认识艾爱国,到了解产业工人,湘潭崇尚劳模工匠的氛围日渐浓厚。

由“工”到“匠”有政策

在现代语境里,“工”与“匠”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技艺境界。由“工”到“匠”,是一个不断提升、长期积累的过程。

湘潭目前有技能人才18.37万人、高技能人才5万人,其中6人获中华技能大奖、33人获全国技术能手、111人获省技术能手。这些工匠人才成为产业强市的宝贵财富和底气所在。

然而,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质增效关键期的湘潭,技能人才与创新动力的“火力不足恐惧症”依然存在。

微信图片_20240216214950_副本.jpg

湘潭吉利汽车生产车间。

政策支持是技能人才成长的“加速器”。

早在2018年,湘潭就出台《“莲城工匠”铸造工程实施细则》,对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激励机制等作了具体安排。

2024年,又推出10条硬核措施,不断提高湘潭工匠人才待遇。其中明确,由市总工会建立湘潭工匠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

去年9月,经湘潭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每年4月27日设立为“湘潭工匠日”,进一步营造尊崇工匠人才的社会氛围。

在首个“湘潭工匠日”大会上,湘潭又发布《职工职业技能等级提升激励暂行办法》《职工发明专利创新成果激励暂行办法》,通过“技能+创新”双轨激励模式,推动工匠队伍建设。

而此前出台的《湘潭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政策》,则聚焦“高、精、尖、缺”领域,明确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强调人才使用“不拘一格”,打破了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条件限制,对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技能人才破格晋升,成为企业“选、留、育、用”技能人才的有效工具。

如,湘潭中环水务有限公司开展“能工巧匠”评聘,设立“小匠300元/月、能匠500元/月、专家型巧匠1000元/月、名匠5000元/月”的差异化月度津贴标准,打破了职工发展的“天花板”。

产业工人有地位

当前,湘潭的劳模“家底”非常丰厚:有市级以上劳动模范1003人,产业工人占比达到40%以上;14人获评“湖湘工匠”,其中3人获评“湖湘杰出工匠”。

2021年,湘钢职工艾爱国获授“七一勋章”,获评“大国工匠”和“全国道德模范”;湘电职工徐仲维获评2022年度“大国工匠提名人选”;江麓职工罗军2024年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湘潭打造关爱生态圈,让劳模在成长路上始终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湘潭市总工会打造“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工会品牌活动,去年为48名困难劳模代缴大病互助金,为困难企业劳模缴纳医保共计数万元,用实际行动守护劳模的“稳稳幸福”。

20、2023年高温送清凉_副本.jpg

湘潭市总工会慰问一线劳动者。

在制度保障方面,湘潭市总工会将修订《湘潭市劳模管理服务办法》列入市政府年度计划,着力规范劳模培育、评定、表扬和管理服务全流程;建设劳模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动态跟踪服务;实施困难劳模适老化改造项目,精准发放国省市三级劳模专项补助资金。

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湘潭着力提升产业工人政治地位,畅通产业工人参政议政渠道。

产业工人在市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分别达到4%、3.8%、4.5%;湘潭4位党的二十大代表均为劳动模范;湘潭市总工会2名兼职副主席均为一线产业工人;湘潭市工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代表中产业工人比例达到18%;湘潭市妇联妇代会代表和执委中,产业工人占比均在20%以上。

另外,湘潭还依托“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近三年帮助320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就业困难群体,成长为产业工人后备力量;建设工会驿站206家,重点服务户外劳动者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2024年,湘潭市还组织举办新业态劳动者子女暑期托管示范班,120名新业态劳动者子女参加。

6e1ebe27c14245e5dd8c65e0aa055adf_raw.mp4_20250327_154513372.jpg

4月30日,湘潭市总工会在万楼·青年码头举行的职工创新成果展开展。

湘潭市总工会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将始终当好劳模工匠的‘娘家人’,让更多‘千里马’在莲城大地竞相奔腾,为现代化新湘潭建设凝聚起磅礴的劳动力量。”

湘C君的观察+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湘潭产业工人展现的工匠精神,是红色基因的具象体现,也是湖湘基因里“闯”与“创”的本色表达。

作为正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的湘潭来说,依然存在技术断层、创新不足、人才短缺的难题。

湘潭还应进一步为产业工人的成长扫清障碍、理顺逻辑,肥沃劳模工匠培育沃土,培育更多的“行业状元”“金牌工人”。

来源:红网

作者:湘C君

编辑:杨莉莎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48/74/149220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