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麓集团:硬核守护 点亮九三阅兵荣光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王泽芬  唐海燕  高子琪 编辑:吴佳俊 2025-10-16 15:32:27
时刻新闻
—分享—

2025年9月3日,当装备的轰鸣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荡,当整齐的钢铁方阵以“米秒不差”的精度驶过检阅线,在天安门广场的一角,中国兵器江麓集团阅兵保障队的队员们红了眼眶,那熟悉的引擎声,是他们无数个日夜坚守的回响;那昂首前进的装备,是他们用汗水与赤诚浇灌的勋章。

此次阅兵保障,饱含江麓集团与保障队的满腔赤诚。从后方物资保供的昼夜赶工,到前方装备维护的分毫排查;从兵器工业集团全盘统筹的周密部署,到队员一线坚守的无畏担当,他们以“零故障、零隐患、零抛锚”的硬核答卷,为阅兵盛典的荣光筑起了最坚实的后盾。

一个目标 全链条保障托举使命

“一定全力以赴、不计代价、不讲条件!”在动员部署会上,公司领导的表态铿锵有力。公司迅速组建起“前方驻训保障+后方技术支援+军厂协同联动”的三级保障体系,以全链条保障托举使命。一场高效有序的战役全面打响。

公司生产管理部联合传动分厂、总装分厂、车体分厂等生产单位开启奋战模式,为确保备件及时供应,生产车间灯火常明,一线工人师傅们放弃休息,反复打磨每一个部件,哪怕是一颗螺丝、一片摩擦片。面对保障队提出的特殊备件需求,物资采购部第一时间响应,建立“需求直达-采购跟进-运输衔接”的快速通道,为前方抢时间、保效率。

在训练基地紧密训练的一天,保障队员发现装备需紧急更换换挡阀。千里之外,公司车间里干部员工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这份平静:“受阅装备急需关键配件,迅速携备件随车赶去现场完成更换!”

消息像一阵电流,瞬间拉响了警报。公司各部门各负其责,紧锣密鼓进行准备。晚上6点,产品院派科技带头人张工携备件踏上了紧急征程。车轮追着星光,六小时疾驰,抵达就投入战斗,汗水伴着夜色,通宵达旦完成装备抢修。他以精湛技艺和责任担当,践行了“阅兵保障,后方有我”的誓言,确保装备万无一失。

双线并重 技管齐驱夯实硬功

为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公司迅速组建“前后方联动”保障体系。前方抽调 8 名技术精兵,联合配套单位组成 23 人一线保障队,全程跟随装备驻训;后方集结 30 余名备用人员,涵盖技术研发、一线生产、物资协调等全环节。公司领导多次前往分训场与阅兵村驻地,带去“娘家人”沉甸甸的挂念,他们关切地询问大家的饮食起居,亲人般的叮嘱让队员心无旁骛投入保障。

高队长肩负重任,他不仅要负责本方阵装备的维护保障,还需统筹管理由近80名来自不同单位人员组成的四个方队。每天从清晨6点到深夜12点甚至1点,他穿梭于各驻地之间,倾听各队诉求,协调解决困难,确保整个中队高效运转。正是这份“既管装备、更管人心”的担当,让这支跨单位组成的队伍始终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此次保障的装备技术复杂、集成度高,故障排查难度远超以往。技术分队长侯工,则成了破解技术难题的“领头雁”。面对挑战,他紧密结合受阅装备实际,主动与部队深入沟通,广泛听取使用需求和反馈意见,系统梳理训练记录。同时,他还同步收集整理同系列装备在其他使用场景中的车辆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动态更新、持续优化,为保障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白天,他带领队员钻进温度高达40℃以上的动力舱,在滚烫的金属部件间穿梭,细致排查潜在隐患;夜晚,他们围坐在灯下复盘总结,将当天遇到的拆解难点、处置方法逐一记录在笔记本上,常常研讨至深夜。短短半个月,团队便编制出厚厚的《应急处置预案》,涵盖几十项故障解决方案,每一个风险点都配有清晰的应对措施,真正实现了从“发现问题不过夜”向“预判隐患不出场”的目标,为装备的全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提升部队自主保障能力,他们还组织多场专项培训,覆盖驾驶员、修理工200余人次,手把手传授排查技巧,一对一讲解应急流程。“你们把技术这么细致教给我们,有你们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参训官兵由衷感叹。

进驻阅兵村后,团队实行“一车一人负责制”。每天6点半准时起床,7点20分乘大巴前往训练场,7点50分到位后,一场与细节的“较真战”准时打响。队员们弯腰俯身检查螺栓,哪怕标记线有一丝错位也立刻校准;伸手触摸管道接口,指尖划过每一寸缝隙,绝不放过一滴渗漏;启动车辆后紧盯着仪表盘,机油压力、变速箱油压的每一次跳动都记在本上,耳朵更是捕捉着发动机的细微声响 —— 哪怕一丝异响,都会立刻停机检查。45 分钟的检查流程里,有人膝盖跪得发肿,有人手臂被管线划破,却没人喊一声累。在他们心中,装备的“零隐患”高于一切。

百日攻坚 与时间赛跑守护荣光

一个炎夏的正午,太阳炙烤着阅兵村训练场,一台装备突然发出高温报警——冷却风扇轴承损坏。若不及时修复,不仅训练受影响,还会耽误其他方队使用场地。队员们瞬间行动:一组紧急联系科研院所调配备件,一组迅速拆解故障部件。1小时后,备件火速送达,队员们顶着烈日钻进动力舱。驾驶员李师傅带头钻进动力舱,汗水顺着脸颊淌进衣领,工装后背的盐渍结了一层又一层。拧螺丝时,指尖被烫得发麻,就换个姿势接着拧;装部件时,视线被汗水模糊,袖子擦把脸再对准接口。午后2点刚到,装备再度轰鸣,他们“速战速决”扫清了障碍。

更严峻的考验在演练即将到来前,2天时间得完成同型装备配件更换。动力总成需整体吊出,拆解后送指定地点更换,单台维修就得10小时,任务十分紧迫。

“就是连轴转,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公司李副总工程师、高队长带领队员开启“两班倒”模式,白天完成日常保障,夜间接力奋战。阅兵村进出管理严格,备件送修、回装需提前两天报备,队员们主动承担协调工作,每天往返于维修现场与管理处之间,逐字核对车辆信息、交接时间,确保“零延误”。那48小时里,维修现场的工作灯彻夜不熄。队员们饿了就啃口面包,困了就靠在装备旁打个盹,没人喊累,更没人退缩。焊接技师黄师傅和钳工邓师傅配合默契,动作行云流水;曹师傅凭着丰富经验,总能在拆解中找到最优路径,减少维修时间;侯队长盯着参数表,确保每一项调试数据精准无误;年轻队员们抢着扛工具、递零件,生怕拖慢进度。当最后一台装备完成回装,天边已泛起鱼肚白,队员们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却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从异地分训到胜利阅兵,公司保障的装备在10余次大小演练中,全程实现“零故障、零隐患、零抛锚”的优异成绩,并以各项工作的卓越表现,荣获10面流动红旗,成为整个阅兵保障队伍中获红旗次数最多的单位。这一荣誉的背后,是检查组和上级首长对保障团队在训练管理、维护保养等方面高度认可的体现,更是全体队员用行动践行“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铮铮誓言的真实写照。

这份坚守,凝聚着一个个舍小家、顾大局的感人故事。高队长瘦了20多斤;侯队长错过孩子周岁;深夜的灯光下,宋工既要处理案头堆满的技术台账,又要当好“勤务兵”,为战友们协调日常生活需求;饶技师手机里存着孩子中考前的留言,却没能出现在考场外;五次参加阅兵保障的曹师傅,手上添了新茧,鬓角又添了几缕白发,却将第五次重大保障的“零故障”纪录,稳稳刻在了阅兵征程上……

当受阅装备顺利通过天安门的喜讯传来,队员们终于松了口气。那些磨破的工装、肿起的膝盖、错过的家庭时光,都在那一刻有了答案。他们护着的不只是装备,更是国之荣光;他们坚守的不只是任务,更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王泽芬  唐海燕  高子琪

编辑:吴佳俊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646954/50/1535677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潭站首页